在养殖业方面,安徽省科技成果逐年增多。这些成果转化情况怎么样呢?让农科成果变成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畜牧、水产、蚕桑方面的专家。
科技成果自身要过硬
省农科院蚕桑所范涛研究员告诉记者,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必须自身要过硬,如果这个成果本身就脱离实际,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再怎么推广也是不行的。范涛说,以蚕桑所的家蚕新品种“华合X东肥”为例,因为这个新品种经过蚕桑所几代研究员的辛勤努力,在抗病力和生产效能方面特别好,因此在全国都得到普及。
省农科院水产所副所长江河也认为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一定要好,好的成果农户才欢迎,如果单纯是为了评奖而搞研发,不去关心成果自身的普及性,那就没有意义。水产所在上世纪90年代推广的异育银鲫之所以占到安徽省鲫鱼养殖量的90%以上,就是因为这个新品种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受到养殖户的普遍欢迎。
和企业合作有利有弊
范涛所长说,为了更快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蚕桑所这几年和省内外企业加强了合作,使一些成果得到较快推广。蚕桑所主持的家蚕全天然纯丝胶蛋白质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鉴定后就和江苏某企业合作加工产品,获得丰厚的利润。蚕桑所研发的桑树新品种皖桑一号、皖桑二号也是与霍山县某企业合作,推广种植面积近十万亩。
但是与企业合作也有一定风险,省农科院畜牧专家朱德建说,本世纪初推广的波杂羊新品种与固镇、长丰等地的养殖企业合作,但因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及企业自身的问题,导致这个新品种在这些企业一直没有发展好,更谈不上普及到农户了。朱德建告诉记者,农业科技部门由于资金的缺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确实需要企业的合作,但是企业有时候盲目追求自身利益,不愿意和农户分享科技成果,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省农科院畜牧所赵辉玲研究员说,养殖效益的影响对新品种的推广影响也大,畜牧所今年推广的皖系长毛兔受到现在市场走低的影响,农户饲养积极性不高,也制约了皖系长毛兔的发展。
要主动向农民推广
范涛告诉记者,农业科技专家必须要主动向农民推荐自己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如果不亲自下到基层示范推广,再好的新品种新技术也不能普及。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现有人才素质不高,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本身就不高,所以更要把这个工作做细。这几年蚕桑所每年都和地方农业部门合作,每年都数十次到基层搞科技推广工作,解决了农户的实际问题,也带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例如主动向颍上县鸿涛菌业合作社传经送宝,合作社利用100亩的自有示范桑园,辐射带动周边1200户蚕农,3000亩桑园进行蚕茧生产和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江河说,水产所为了推广河蟹高效养殖技术,所里从领导到科技人员都常时间的在芜湖、宣城等地进行推广工作,及时解答农户的问题,在短短几年里,河蟹高效养殖面积就达到15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府要给予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成农户的“摇钱树”,政府的支持不可缺少。“现在政府也有相关的转化资金,但是数量有限。”江河副所长说,一个新品种从研发到推广需要的资金是很多的,现在政府的资金只关注研发领域,忽视推广领域,这样就限制了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范涛所长说,政府部门现在只关注成果的多少,对转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成果研发后普及率不高,希望政府要多多关注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刘刚)
新闻推荐
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所的畜牧专家们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目前,这些新成果已经“接地气”,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养殖户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地方黑猪效益高安农大的殷宗俊教授是...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