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受11号台风“海葵”的影响,我也没能出门晨练。听说宛溪河涨大水了,心里有所惦记,便早早起来,看看晨曦微露,我来到经常晨练的地方——刻有“宣城十景”的宛溪河畔。
空气湿漉漉的,还含有一种海藻和腐烂枝叶的味儿。放眼望去,平时静静的宛如一条白练的宛溪河,这时变得桀骜不驯了,浑浊的河水打着旋儿卷着断树枝叶奔腾而下。治理后的宛溪河已然成为城市休闲公园,分层设计的内河沿岸,原来的石柱铁锁链,人行观光石条路,回曲廊道,栈桥都不见了,连立柱式景观灯也有一半浸在水里,好大的水啊!我原来在内岸中层一个石刻“宣城十景”的地方打太极拳,现在的大水已经漫过那个平台,我只能站在河的高处看着这满河的大水了。
我们皖南一带,每年这个时候进入雨季。可是老天爷有时也不守规律,往往在这个时候又会出现高温少雨的闷热天气。天气晴热蒸发量大,伏旱就不期而遇了。每遇伏旱,庄稼、树叶都蔫蔫的无精打采,小河断流了,宛溪河里一湾一湾的浅水,下游的水阳江水位也不高,甚至影响到通航。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加上近海,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这个时候,台风总要光顾几次。虽说台风带来风灾水灾,却也有有利的一面,台风雨带来大的降水,有利于缓解伏旱,还能驱走暑热,带来清凉。这次11号台风“海葵”就给了我们亦喜亦忧的况味。
宛溪河是水阳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宣州区的周王镇与新田镇交界的青峰山,河道总长只有35.8公里,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自城区东南穿城而过。打个比方,如果长江是一棵大树树干的话,那水阳江就是长江的一个枝桠;而宛溪河又是水阳江的一个小枝桠;同样,道岔河、梅溪河、泥河等也是宛溪河的小小枝桠……眼前的梅溪河,身后的泥河裹挟着波涛涌进宛溪河,给平日里温驯平静的宛溪河平添一份宽阔和壮观。
看着这满河的壮观的大水,我不禁想起早年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号——“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50多年前,全国走“合作化”道路,各地纷纷办起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一大二公”,农民的耕地、牲畜归集体了,小块的自留地也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割掉。在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年代,老百姓祈盼的实在是低而又低的物质需求啊。想不通吗?不愿意吗?不通也得通,不愿意也得愿意。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这句口号也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因为朗朗上口、形象好记很快就成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经典比喻风靡一时。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谬误代替了真理,荒诞淹没了常识。派生出来的“经典比喻”还有“锅里有碗里才能有”,集体“大碗里没有饭”,个人“小碗里哪有吃的”。人们也没有去想想,老天不下雨专门掉馅饼,而且只会掉进大集体这口锅里,或者大集体这口锅就是沈万三的“聚宝盆”吧?当时没有人指谬吗?有,可是在失去理性的年代,指谬者的声音是那么的微弱和另类。在关系到“公”与“私”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即使心里明白也不敢去犯傻,那不是反对总路线吗?宁可相信“大河有水小河满”,也不能相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可是关系到自己能不能吃饭的大事。
下雨,人人都见过。雨滴落到屋顶,顺瓦楞流到阴沟,淌入小溪;山上的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雨下多了,自然会形成山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处的水自然会流往低处,汇成涓涓细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小溪,哪来大河?没有大河,哪来江海?这是常识,也是自然规律,违背常识和自然规律,是会遭到报应是会带来苦果的。
雨过天晴,我漫步在涨满大水的宛溪河畔,倾听着母亲河的心声,感受着宛溪河与梅溪河、水阳江等互为依存的脉搏,希望人们能够听懂宛溪河的韵律,因为,“对于健忘的人类而言,最人道的要求依然必是恢复他们的记忆”。
新闻推荐
一场秋雨让夏暑的余热渐渐淡去,8月28日,迎着初秋细雨,记者驱车前往水东,寻访离小镇40公里开外的山里古村——宗村。车子驶出小镇,于山间乡道一路向东北而去,行至尽头,那一片“柳暗花明”处便是此行所至...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