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已两年没到宣城来了,这天突然打电话说是要到我家玩一玩,母亲是个好动的人,十年前,父亲扔下她突然离世而去,很受打击的母亲只能靠常到子女家走动走动来调整她那毫无准备的心境。
以往都是我打电话请她过来,可她每次从省城老远的来,住不了几天又急着要走,拗不过她,我就送她回去,这回我说了:“你来吧,一定要多住几天,不然来回折腾也对不起你那一大把年纪啊。”
住在我这里条件还可以,房子在市区,上街也很方便,就是附近缺少适合她游玩的去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也怪热闹的,白天我们都上班了,母亲一个人在家挺孤单的,但她也有办法,只要我们一走,她便楼上楼下转,一上午至少跑两趟,有时早上还下去倒点垃圾,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活动量也不小了。
有一天下班回来,母亲突然对我说:“我想去爬山。”原来,她在外面听别人说了附近敬亭山的开发情况,政府花两千多万修了上山的道路、景点,现已成为供市民游玩的公园了,她说很想去看看,我愣住了,母亲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虽然身体尚好,来玩一下还可以,要去爬山我不能接受,敬亭山虽然不算高,可海拔也有300多米,不要说她这个年纪,就是我一口气登上山顶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上山路有的地方还是很陡峭的。我说:“不行,太危险,你爬不上去的,再说在我这里出了事,不好交待。”母亲执意要去:“你不知道,我在家一天要走十里路,身体还行,爬这样的山,一点没问题。”看我不作声,母亲不高兴了:“不让我去,我就回家去了。”我只好依她。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出发了,进入山门,沿着铺设整齐的石阶一路而上,微风拂面,十分惬意。随着敬亭山风景区的开发,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敬亭山风景区完全免费开放,吸引了很多游人,一打听,还有南京来的、上海来的,外地游客居然占了不少,大家都饶有兴趣地往上攀登。
母亲的一头白发引起游人的好奇,人家问她多大岁数了,她无不自豪地回答:“七十七了”。一个游客向她竖起了大拇指,母亲来劲了,一步一晃顺着斜坡向上攀去,我想叫她休息一会,她不听我的,还是要往上爬,我只好叮嘱她注意脚下,紧跟其后,看着母亲摇摆着身躯,往上攀爬,我真为她捏把汗,她那自然的神态,好像对一切都充满了自信,望着母亲的身影,让我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那是一九六六年冬天,文革刚开始的时候,父亲作为一个单位的头头受到批斗,那天刚批斗完,被人押着往前走,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母亲怕别人伤着父亲,一直跟在人群的后面,父亲回头看了她一眼,示意她赶快离开,母亲没有领会,父亲又把抽了只剩下一半的烟头摔向母亲,但母亲还是跟在后头,这一幕却被刚刚懂事的我看在眼里。
后来,我们全家下放到了一个农场,从省城来到农村,住进了茅草屋,我那时正在上初中,每天放学回来,最大的心愿就是站在门口旁的土坡上,盼着母亲下班,母亲回来了,那冰冷的灶台上不一会就能做出热腾腾的饭菜来,物资匮乏的生活很是艰难,但母亲很有耐心,不知她内心是怎么想的,脸上却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愁容,好象天塌下来也不会着急,带着我们维持这个家,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她却能如此地面对人生,现在这一切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了。
不知不觉,我们已爬到了山顶,母亲还兴致勃勃地探着身子往山顶那扇大铁门里瞧,我说那是电视发射台,母亲“噢”了一声,刹那间,我感悟到正是母亲这种执意要上山,并最终登上了山顶的韧劲和自信,才顽强地支撑着她翻过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此时已临傍晚,山下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正放下疲惫的心情开始享受平安、宁静的生活。
新闻推荐
编者按 宣城市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把农村清洁工程作为突破口,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和部门联乡包村制度,形成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各方参...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