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就是好,群众实惠真不少。既修路,又铺桥,看病还能有报销……”这两年,在宣州的农村、社区文艺演出的舞台上,这首以音舞快板为形式的歌谣《谁曾如此重民生》多次响起,抑扬顿挫的快板声和演员轻快的歌声,唱响了百姓心中那一项项暖人心田的民生工程。
说起民生工程,大家都知道,但具体是哪些内容,百姓们未必清楚。如何让百姓知道党和国家实施的各项民生工程?创作一首歌谣,成为了宣州区民生办宣城民生工程的一个创新之举。
2011年9月,宣州区民生办副主任冯兴宇了解到,宣州区文化馆每年9-11月份都要在全区各个乡镇进行新农村文艺演出,这让他很有触动:或许,这就是个宣传民生工程的好渠道。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冯兴宇就创作出了一首快板形式的歌谣——《谁曾如此重民生》。700余字、14章节、38个小项,从2011年的33项省级民生工程到2010年农村公路“村村通”项目,每一项民生工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章。
“我们不仅要告诉群众有哪些民生工程,还要让群众了解这些民生工程的具体内容。”冯兴宇说。“‘义务教育经费高,孩子读书费用少。贫困寄宿有补助,农村免费书送到。\’这一节里,就详细说明义务教育的内容,还包括了贫困寄宿补助和农村课本免费等内容。”
“血吸虫,不可怕,夏季灭螺需狠抓。疫区耕牛要宰杀,拖拉机把田亩耙。户厕改造效果大,虫卵灭绝难见它。结核艾滋和晚血,重病医治救助加。”这一小段介绍的是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歌谣不仅告诉群众重大传染病有医疗救助,还点明了如何来防治传染病。冯兴宇告诉记者,防治传染病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所以在歌谣中加上了防治传染病的内容。
文稿初成,被交到了宣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导演黄骊的手中。黄骊看完文稿的第一感觉便是,亲民。“都与农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众一定会觉得亲切,一定会受欢迎!”他当即着手编排工作。在传统快板中加入了音乐和舞蹈——让四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子,身穿红色衣服,挥着快板载歌载舞。“要吸引观众,就要有新形式。”黄鹂说。
参演的四个小姑娘,对这个节目也抱有极大的热情。陈静便是演出者之一,她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排练的那段时间,她每天上午利用将近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赶来文化馆,与其他演员排练,之后又匆匆赶回幼儿园接别的老师班。晚上,利用休息时间继续参与排练。另外一位演员罗琰也是利用自己工作的间隙来参加排练,每天晚上,四个演员凑在一起排练节目。“现在,我们自己和文化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熟悉民生工程的各项内容了!”演员们说。
2011年9月29日,新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在宣州区向阳镇鲁溪村陈村花戏楼拉开帷幕。在这次演出中,音舞快板《谁曾如此重民生》首次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黄骊说,这个节目太受欢迎了,也是得到观众掌声最多的!不少村民在快板中听到“养猪”、“改厕”都说,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事也能出现在歌谣中,都觉得很新奇。
自此,《谁曾如此重民生》便频繁地出现在了宣州区的各个舞台上,目前演出将近20场。在2011年的市里举办的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的“广场文化天天演”的环节,《谁曾如此重民生》连续两场出现在了市区广场的舞台上。
如今,《谁曾如此重民生》已经成为文化馆的保留节目,经常受邀请到各种演出场合表演。“只有四个演员,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块空地就能演出。”黄骊说。最忙的时候,四个演员刚演完这一场,来不及换装就要奔赴下一个演出场地。在即将要举办的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文艺汇演中,《谁曾如此重民生》也成为宣州区选送的三个节目之一。
“民生歌谣”是唱不完、唱不尽的,冯兴宇告诉记者,这首歌也不停地换着新词,因为他们会根据每年民生工程调整的内容对歌谣进行调整。比如2012年,新增的3项民生工程: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在2012版的《谁曾如此重民生》得到了体现,退出的3项民生工程则在歌词中被删除。
新闻推荐
中国宣城网讯 1月20日上午,宣城日报社六楼会议室内欢声笑语、暖意浓浓,来自十八巷论坛二十多名爱好收藏者聚集在这里,他们带着自己心爱的收藏品,现场与巷友们一起交流学习。活动现场,十八巷论坛...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