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水阳江畔,天寒地冻,走进宣州区水阳镇杨泗社区张绍兰的豆浆锅巴厂,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十多个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齐刷刷站在热油锅灶前,锅铲上下翻飞,刷把蘸浆涂抹,不一会儿工夫,一张厚薄均匀、黄中透亮、香气扑鼻的豆浆锅巴新鲜出炉。
水阳豆浆锅巴是古传豆制工艺食品,采用黄豆原浆在铁锅上浇制,经温火烘烤,锅底一面呈金黄状,焦香可口,食用方便,易于贮存携带,很受当地群众青睐。但这一传统食品怎么变身水阳江畔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这还得从“锅巴嫂”张绍兰说起。
“前两天,我们刚把一批价值14000多元的豆浆锅巴通过货物托运方式,发往湖北省大冶市。”张绍兰、魏德清夫妇高兴地说。年关将至,“订单”雪片般飞来,两口子简直忙不过来。
今年49岁的张绍兰是杨泗社区竹埂村民组人,1988年结婚后,守着几亩薄田清贫过活。辛勤持家之余,张绍兰琢磨着,能不能利用地方独特的豆浆锅巴手艺,挣些外快、补贴家用?说干就干,她和丈夫把家里的油罐、盐罐全倒腾一遍,购大豆,建炉灶,置设备,没有燃料,就用自家产的稻草、油菜和棉花秸秆当柴烧……就这样,因陋就简地“支”起一个豆浆锅巴作坊。
“一条扁担打天下,两口铁锅定乾坤”。张绍兰做锅巴,丝毫不敢马虎。她精心选购籽粒饱满的非转基因大豆,经过浸泡、清洗、磨浆、蒸煮、焙干等十多道工序,做出的豆浆锅巴进口香软、味道细腻,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本地销量不断增大,张绍兰把目光投向邻近的芜湖、马鞍山一带。当时外地消费者对豆浆锅巴知之甚少,市场上少有问津。她毫不气馁,开着小三轮四处推销,一年下来,市场认可了,豆浆锅巴销路大开。
张绍兰不失时机、倾其所有扩大再生产,新建一幢厂房,搭起8个炉灶,装上16口铁锅,聘请了10个农家妇女掌勺。为确保优质大豆的供应,2010年,张绍兰牵头组建了水阳大豆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金水阳”商标,合作社已成为宣城市“宣农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九个成员单位之一。利用这一直供直销市场平台,张绍兰的豆浆锅巴,一袋袋“飞”进合肥、南京、杭州、上海,“飞”进市民的餐桌、厨房。
“头雁高飞群雁随”,张绍兰这只“领头雁”也带领着不少农村妇女创业致富。杨泗社区马垾村民组农妇后桂香,2003年在张绍兰豆浆锅巴厂务工,三年后想“单飞”自主创业。她把这个念头告诉了张绍兰,没想到得到张绍兰毫无保留的鼓励支持。张绍兰帮她建成属于自己的小型豆浆锅巴厂,两人一起创建大豆专业合作社,一起搞产品营销,亲亲热热抱团闯市场。如今,仅杨泗社区就有四五十家豆浆锅巴厂,日产豆浆锅巴3万至5万张,年产值逾2000万元。传承数百年的焦香爽口的豆浆锅巴,正乘着时代的东风,走出水阳江,走向大江南北……
新闻推荐
市政务服务中心围绕“快”字提效能宣城供电优化管理护航经济发展
本报讯 2012年以来,市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快”字做文章,进一步整合市区两级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投资项目审批速度,进一步优化了宣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实行市区一体,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