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文化部为宣城市大部分县市区配送了流动舞台车,每辆车价值30万元,可谓是大手笔,有效缓解了下乡演出搭台难、转场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县,前几日流动舞台车就来了个漂亮的首场秀,在社会福利中心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眼球,该车全程遥控操作,能够在瞬间展开一个面积近70平方米,高6米多的舞台,如同孔雀开屏一般,令观众称奇。
便利、快捷、实用是流动舞台车最大的卖点,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存在诸多困难,笔者听到相关部门“中看不中用”“绣花枕头”等言语,文化部配送舞台车这是大好事,可为什么难如人意呢?
一是配套措施不到位。文化部配送的是改装之后的裸车,内部没有配套相关灯光、音响设备,每一次演出还要另行安装,费时费事;车是配送来了,但如何“落地上路”却无人问津,国家暂无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按照规定还需上缴10%左右的车辆购置税才可上牌,对于本来活动经费捉襟见肘的文化部门来说,无疑是一笔大的开支,再加上每年的保险和维护保养费用、运行经费等,一台流动舞台车其实很“烧钱”;宣城市许多地方还未建立政府买单式的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进农家的经费保障和活动机制,因而相关部门主动下乡的热情不高,难免会造成舞台车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许多地方到不了。据了解,舞台车长10米,宽近3米,高4米,展开区至少100平方米,是个十足的“巨无霸”。宣城市除了宣郎广部分地区是平原外,大部分都是丘陵山区,许多农村道路狭窄,蜿蜒盘旋,文化广场面积较小,客观条件限制了舞台车的“势力范围”,例如皖南山城绩溪和旌德,就有不少村庄无法到达,即使勉强进村,也囿于村内广场小而无法使这个庞然大物施展手脚,只能望车兴叹了。
流动舞台车关键要流动,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文化下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为舞台车注入“燃料”,加足“马力”,文化部门更要责无旁贷,克服目前的实际困难,让流动舞台车在城乡之间真正流动起来,小舞台,大文化,在车轮上建设“文化宣城”,将舞台车打造成流动在城乡之间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助力全市美好乡村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市通过建章立制,全面加强相关部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一是长效工作制度。市政府将市直单位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情况纳入...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