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内企业和农户每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就有400万元来自“安徽农金”。日前,记者从省联社了解到,今年前四个月,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县域行社新增贷款149.43亿元,县域信贷投放余额达1786亿元,占全省县域贷款总量的40%左右,投放量在安徽省银行业中独占鳌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撑。
加大科技投入 延伸金融服务触角
年初以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大对“96669贷款直通车”、“金农便民宝”、“金农易贷·福农卡”和“安徽农金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的推广力度,力求实现“申报贷款不出户,转账取现不出村”目标,不仅让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在内的广大客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了存、贷、汇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也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活力。
截至4月末,“安徽农金”累计发行金农卡1763.8万张,其中大多数进入了农民朋友的口袋;布放“金农便民宝”机具24976台,开通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7627处,遍布全省各个乡镇村落。另外,全省大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中,有84.4万户开通了“安徽农金网上银行”;有5.1万户成功办理了 “金农易贷·福农卡”,得到了累计达 55.7亿元的贷款授信,贷款余额35.4亿元;有30.1万户则通过“96669贷款直通车”获得了“安徽农金”的贷款支持。
推进流程再造 力促经营机制升级
结合流程银行建设,省联社指导各行社将改进信贷机制作为突破口,按照“金额可大可小、利率可高可低、限期可长可短、押品可有可无”的原则,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将全新的小微信贷文化融入到机制构建和流程再造中,打破等客上门、非押不贷、流程过长的束缚,鼓励各行社通过增资扩股扩大单户贷款额度,引导各行社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实现贷款快受理、快审查、快投放。
今年以来,桐城农商行等多家行社围绕“大总部、小支行”的管理模式,对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建,按照前台业务条线、中台管理条线、后台支持和保障条线、审计监督条线的分配,建立“大营销”、“大后台”经营管理机制,有效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了风险并减少了运营成本。滁州皖东农商行等行社则推行信贷服务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全程服务帮办制等,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效能建设,促进了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创新信贷服务 破解县域融资难题
5月底,广德农合行向广德亨通铜业有限公司成功发放应退税款账户质押贷款1364万元,解了该公司流动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据悉,广德农合行自开办此贷款品种以来,就承诺7个工作日限时办贷,已为数家再生资源企业及时解决了融资需求,且未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近年来,省联社将创新服务模式作为关键点,引导各行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破解县域内企业和农户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难题,重点探索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服务。除上述应退税款账户质押贷款品种外,宣城皖南农商行积极创办的农房抵押贷款、黟县农商行创新推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铜陵皖江农商行的动产质押贷款等,都已经成为当地金融服务的品牌。另外,“安徽农金”各行社还积极推行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服务大宗农产品生产销售,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矛盾,促进了县域信贷投放。
加强沟通协调 努力优化经营环境
今年以来,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各行社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优化经营环境,力促自身及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沟通,落实税收优惠、风险补偿、不良清收等支持政策。今年4月25日,界首农商行开业,成为阜阳地区成立的第三家农商行,意味着皖北地区深化农信社改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涡阳、利辛、蒙城等地区的农商行组建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多方协调,积极配合和支持有关部门加快农村要素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推进社保卡、金融IC卡等项目的顺利实施,逐步实现农户信用评级全覆盖,从行政等层面不断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省联办 本报记者 曹荣
新闻推荐
[小品] 宣城 夏元胜卫书记名叫卫群,是市委组织部下派到幸福乡任党委书记的,他一米六五的个头,黑黑的脸,宽宽的肩,经常穿一套洗了发白的蓝西服。听说卫书记是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多才多艺,特别喜欢打乒...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