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河东支流泥河边著名古景点“玉山拱翠”。据清·乾隆《宁国府志》载:山高二丈三尺,袤五里,山无石砾故名土山。明尚书徐元太改名玉山。突起于水阳江冲积平原上,山势突起拳曲(形如两手抱拳上举作“拱”状),山上古木聚蔚,虬藤如斗大,碧玉葱翠。山上建有惠照寺,寺嵌山阿,竹树丛蔽,诗曰:“回峰阴寺阁,深竹静岩扉。”隋代是供佛祭祀、修行学道的处所,建有会胜院,会胜院东侧有一亭台,唐代根据李白“五松何清幽,幽静美沃洲”。取名沃洲亭。宋代尚书梅询(公元964年-公元1041年)尝读书于此。宋英宗赵曙甲辰年间(公元1064年-公元1067年),建有惠照寺。梅尧臣《会胜院沃洲亭》诗曰:“前溪夹洲後溪阔,风吹细浪龙鳞活。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葛花葛蔓无断时,女萝莫翦连古枝。当年吾叔读书处,夜夜湿萤来复去。”宋代诗人李含章尝隐此,每风月良夕,吹铁笛吟啸自如。元代张浚明诗:“春风跨马银鞍稳,夜月骑牛铁笛寒。”(自注云:“梅尚书游此,乘银鞍马。”)明代多次重修、扩建。清初,杰出的文学家、宣城派主将施闰章(公元1618-1683年)重修惠照寺,并建读书楼。
宛溪河出响山,在陵阳第二峰下形成了较大的冲积平原。南唐时宣州刺史林仁肇修筑宣城新城时,就陵阳山势“肖龟为形”,因陵阳第二峰平地隆起,形似乌龟仰起的头,因传说海中大龟叫鳌峰,故将此地取名为鳌峰。历史上,鳌峰总面积约300多亩,分布其中的河流又将其分割为东西鳌峰。境内翠竹蔽日,古木参天,花香鸟语,景色宜人,自古即为宣城文教胜地,人文胜迹遍布,著名的“鳌峰赤壁”,位于宛溪河西岸陵阳第二峰东麓滨临宛溪河处,中有一段赤土峰壁,高约三丈,势甚峻峭,犹如一座朱红屏风矗立于粼粼宛溪河滨;又说是鳌峰龙首塔西,原有一座关帝庙,庙的外墙涂着赭色,每当夕阳偏西,映得一片火红,故而得名。春日轻舟荡漾于赤壁之下,犹置身于涛浪之上,别具一番情趣。《鳌峰赤壁》诗云:“独上江城宿恨抛,鳌头峰耸接云霄。人游赤壁浑如醉,好倩丹青着意描。”“南楼夕照”,位于陵阳山第二峰东鳌峰半山坡上。梅文鼎《南楼记》载:“郡斋中谢公楼高据陵阳峰巅,惟兹楼与之对峙。谢公旧称北楼,则此称南楼宜也。”佟赋伟《南楼小集》诗云:“谢公北楼外,高厂是南楼。古木森鳌背,清风接鹿裘。虹腰低远岸,练影曳澄流。举酒问侪侣,何如谢李游。”与“南楼夕照”遥相呼应的古景点“北楼远眺”,位于宛溪河岸边的陵阳第一峰最高处,唐代大诗人李白慕登此楼,写有著名诗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如白居易、杜牧、韩愈、文天祥、欧阳修等来宣后,无不登此楼览胜怀古吟诗作赋,从现有诗集中可查他们登此楼的诗文达130余首。与“北楼远眺”遥相呼应为“南楼夕照”,位于陵阳山第二峰东鳌峰半山坡上。”
“句溪塔影”位于宛溪河岸边的陵阳山第三峰上,宛溪河流径此处因其形似草书“句”字,此处句溪河水清澈见底,溪心可见古城开元古塔倒影,如砥柱插入水晶盘中,置身于奇景幽境,使人俗虑尽销。古诗云:“彩虹明镜列西东,古塔巍巍耸碧空。倒影句溪供览眺,波光四面焕玲珑。”
“澄江夜月”位于宛溪河上别士桥附处。澄江以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命名。宋绍兴十三年(1140),知府秦梓在此建有“澄江亭”,人们常在此夜饮赏月,送别友人。每当晚烟初散,繁星点点之际,新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面之上,似玉轮、银盘,更觉光华流转,“澄江潋滟开天镜,辉映更觉月明多。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
流传千年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一诗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水”指府城东端的宛溪河和句溪河,“双桥”指横跨上宛溪河的凤凰桥和济川桥,“明镜”指位于宛溪、句溪交汇处的一个古湖泊,位于市区东门阳德路五里桥处一片水草湿地,水源来自南面的泥河。泥河是宛溪河东边的支流,下游分两股,一股自宛津桥(今凤凰桥东南)下注入宛溪,一股北流至此汇为湖面。后人根据李白的诗文将这个古湖泊命名为明镜湖。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宛溪杨柳最长枝,曾被春风尽日吹”,宛溪河两岸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人文胜迹,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项嘉)10月12日下午3时,宣州区城北社区居民老马带着锦旗,来到澄江派出所,“衷心感谢警官们的及时挽救,让我家人小马脱离险情。”10...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