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笔则为文房四宝之首。谈到宣笔,不得不说到坐落在宣州区溪口镇的安徽宣州宣笔厂,这家宣笔厂因制笔巨匠张苏而闻名。张苏的制笔手艺精湛,令国内众多书画大师称赞,宣笔的制作技巧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将宣州宣笔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过境迁。如今,张苏之子张文年不仅成功从父亲手中学会宣笔制作,同时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宣州宣笔今后的发展思路,张文年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探索。
A
古时宣笔,今日明星
走进宣州区溪口镇的安徽宣州宣笔厂,仿佛走进了一个农家大院:徽式的老房,洁白的院墙,细长的走廊角落边还有几盆精致的盆栽,院里的小狗正懒散地晒着太阳。
在制笔车间大门前,一个个装有宣笔的茶杯摆在窗前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宣笔制作车间,约7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五六个制笔工人正在低头忙碌,有的选毛,有的制笔,有的刻字,还有的在组装,每个人手中的活都繁忙而有序地进行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紫毫笔诗》里曾写到:“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据史料记载,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宋代宣笔巧匠辈出,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大诗人苏东坡应试时用宣州宣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
张文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州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是这家宣州宣笔厂的负责人,此时他正在车间制作笔杆。看到记者到来,他并未马上起身,而是专心致志完成了手中的活后才向记者微笑打招呼。
“宣州宣笔讲究的是‘尖、圆、齐、健\’,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张文年介绍着宣笔的特点。
宣笔过去曾经辉煌,现在依旧灿烂如星。张文年领着记者一同进入厂里的产品展览厅,各种制作精良的宣笔产品琳琅满目。“现在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其中毛笔字和传统书画就受到了重视,宣笔的发展也遇到了机遇。”张文年说。
如今,宣州宣笔的品种已扩大到二百多种,年产量达几十万支。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下,宣州宣笔厂在发展中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厂内制作的高级书画笔,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书画店和二十多个省市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成为书画学者眼中的“香饽饽”。
B
技艺传承,步履艰难
“宣州宣笔根据选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几大类。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制作程序也十分繁杂,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从选毫到成笔,还须经过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等五个车间十几道工序。”在制笔车间,张文年边说边拿出一支宣笔向记者介绍。
“这位是我的母亲孙凤珍,她有40多年的制笔经验,制笔水平已经在众多工人之上了。”张文年来到母亲孙凤珍的身边。
孙凤珍老人正在细分收来的羊毛,见到记者,热情地介绍着她制笔的经历。“我曾经和张苏一起40多年,风雨无阻地在车间里制作宣笔,张苏既是我的丈夫,也是我的老师,更是很好的同事。可以说宣州宣笔的发展,我样样都能记清。以前做水盆,如今年龄大了,换到选材料的岗位上了。”孙凤珍笑着说。
对于母亲,张文年满是感激之情
“从小母亲就把我带进笔厂。1982年我就跟着进了厂,那时候天天在一旁看,母亲和我都跟父亲学做笔,家中活忙的时候,我也能临时帮把手,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成了厂里的工人。”张文年感慨地表示,如今为了宣州宣笔,他已经把妻子和女儿也拉进了制笔队伍中来。
“为什么不面向社会招工?”记者问。
张文年愁眉紧锁,喝了一口水,缓缓向记者叙述他这个宣笔传承人的传承之苦。
“市场经济发展,计算机时代来临,导致了近年来毛笔的使用量在大幅减少,制笔工人也随着经济发展大潮纷纷离去,曾经的宣州宣笔厂有三四十制笔匠人,如今,只剩下了五六个人。”张文年说。
“学习宣笔制作技艺,最佳的年龄段是从12至15岁开始学,以女孩子为主。学习制笔需要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正常的学习周期是三年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制笔人。”张文年介绍。
如今是九年义务教育,即使在农村每个孩子也都有学上,张文年说,12岁正是孩子们上学的黄金年龄,在农村不少家庭读书是唯一出路的思想很浓,一般家庭不愿意送孩子来这里消磨3年时光学做笔。
面对技艺传承人的稀缺,张文年也曾经考虑过通过招聘农村的“留守妇女”来填补空白,但效果不佳。“在村里没有出去打工的女人,基本年龄都在40岁左右,年龄过大学习制笔,在眼力和手感上已经很难在三年之内学会技艺,也曾经培养了几个,但最终都因为培训周期过长、工资太少,离开了。”张文年无奈地说。
“我培训一个工人,每月要发1000元的基本工资,培训3年就是3万多元,按照以前老厂的人数需要培训25个工人,这笔费用消耗巨大,我根本负担不起。”张文年说,培训期间的工人只能学,不能制作产品,完全就是一个“贴钱”的过程,厂里的笔虽然卖得好,但培训的资金对于厂里来说还是过于庞大。
谈到技艺传承,摆在张文年面前的困难就是有孩子的家庭不肯送孩子来学,大人培训周期长培训资金又贴不起。
C
“环境”优越,蓄势待发
面对传承技艺的困境,张文年有过这样大胆的想法。
“我想请市政府有关领导能否考虑一下将宣笔制作技艺作为一门学科或是一个课程,走进高中或者是大学,学校的学子都是天资聪颖,如果他们有兴趣,学成之后还可以进厂工作,待遇优厚。”张文年说。
根据张文年的想法,如果在高中或者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一门宣州宣笔制作的兴趣课程,周期为三年,那么与学校的学习周期大体一致。“学生们自己决定要不要学这门课,不是更好吗?”张文年笑着说。
近年来,宣州宣笔的产品销售及文化传承已经得到了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也针对宣笔企业给出了足够的优惠政策,有力拓展了宣笔的销售渠道。张文年现在不缺环境,就缺传承人。为了让宣笔制作技艺能在群众中进一步广泛传播,张文年近年在溪口镇规划了一块几十亩大小的宣笔文化园,计划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展示宣州宣笔的制作技艺和宣笔产品,让前来参观的人一探究竟,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向全社会招募对宣州宣笔制作感兴趣的人。
“宣城市的笔厂很多,制笔人的水平有高有低,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如果,宣城市的宣笔厂能够组建联盟或者组建专业学校,共同出资培训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资源共享,那样的话,就可以使宣笔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将制作宣笔这门中华传统技艺得到无限的延续。那时,宣州宣笔,才会方兴未艾。”采访最后,张文年又对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
新闻推荐
□邢娟 文/图8月1日,我接生的第一个西藏娃出生了,是个男孩。我别提多高兴了。8月1日中午,接到小师弟电话说来了一个产妇,初产的,让我去接生,下午三点半上班,产妇的宫口刚开全。我直接换衣...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