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歙北鸡公尖的青石板东行二三里,便到了徽州负有盛名的古梅花基地——姬川。下瞰诸峰,峰峦叠翠,富资河如一条玉带,蜿蜒于众峰脚下;远处的黄山隐隐约约出没于晨雾中,周围一棵棵古梅树挂在岩石绝壁之上,虽饱经风霜,而蓓蕾朵朵欲开,山中青松翠绿,溪边绿竹潇潇,村姑不停地于梅林中穿梭,山水梅林人物相互辉映。都道姬川堪称黄山脚下的古梅胜地。
徽梅曾与徽墨、歙砚齐名于世,远在南宋时期就名闻天下。村里老人介绍,姬川的古梅林也是历史悠久、名声在外,早在徽商鼎盛时,祖先就把林子里那些风姿各异、品种高贵的古梅树,移植到苏杭、扬州等地的园林和景点中,可谓姬川古梅香满江南。
早春何处去赏梅,姬川梅花独自开。走进姬川的白云深处,就是到了一个梅花世界,此村坐落于黄山脚下,四面青山披绿,小溪环绕,由于气候环境的独特,尤适合梅花的生长培养。站在那花雨成海、暗香浮动的世界里听人讲话,也同样会神采飞扬、趣味横生。你听,这是绿萼梅、骨里红,那是送春梅、玉蝶梅、二红、朱砂、粉妆玉蝶,还有素白、台阁、清香玉蝶、红梅……嗬,姬川的梅花竟有几十个品种。一棵棵数百年的古梅树上鲜花朵朵,梅林上空,云烟飘缈,迎寒吹香含风吐蕾,构成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奇观。许多专家、文人来此地后,又增加了耐人寻味的景点,如“梅妻鹤子”、“梅山香雪”、“风送花香入酒卮”、“贵妃醉酒”、“幽香透雾”、“昭君出塞”、“雪里生春”、“大地红”等等,可谓风情万种,趣味无穷。南宋的范成大在徽州做官时,也不知来了姬川多少次?你翻开他的诗集,就很容易找到姬川梅花的雪泥鸿爪,诗《晓出古城山》有句“春后一寒如此,梅花有信来无”,古城山即歙北一座古山也,中国园艺史上第一个经典《梅谱》,也是他离徽州后的代表作,谁都说里面有许多徽梅的倩影呢。难怪中国梅花协会会长陈俊愉教授在考察姬川的古梅林时称赞不已,他说:“姬川古梅的年代久,造型特别,乃全国罕见,中国除了昆明就是姬川了,此处的古梅堪称集大成者!”姬川就是梅花,梅花就是姬川,姬川乃徽州梅花的化身和缩影也。
走进姬川就被“入山无处不斜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的环境所包围着,真有点陶渊明桃花源的感觉:“忽逢梅花林,忘路之远近,夹路梅花,落英缤纷……”,梅林以一己之秀一己之香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太虚仙境。还有那个离姬川有十多里的富堨村,出了一个以画繁梅而著称的汪士慎,他能成为“扬州八怪”之一,在自己一只眼有病后,而称自己是“尚留一目看梅花”的老者,其中之情,其中之味,只有读读徽梅才能知其魅力。
还有那个“老来闲手种梅花”的渐江大师,身穿“梅花古衲”衣,学着林逋的雅劲,找他心中的“梅娘子”,终于在1658年姬川的一个深山坞里找到一棵风姿超逸、形神兼备的古梅,并与宣城的梅清一起,为她作画,为她吟诗,一时成为清代画坛上的佳话。
《病梅馆记》的龚自珍,画梅名家汪西邦,他们都把姬川的古梅写进文里,画进画里,人也芬芳,花也芬芳。我也倾心于姬川这梅林雪海之中,在百鸟斗喉声中注视着寒来暑去四时变化的梅林,那春梅含花待放,冬梅披雪飘香,红梅西阳斜照,月夜梅影横疏,竟情不自禁写了一首《姬川梅雪》诗:“片片飞雪云里来,瘦干疏枝上粉苔;雪里梅花花里雪,香飘万里尽开怀。”水平有限,寄情深也。
在姬川的梅园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探梅者问舍旁松下一童子,你父母呢?童子用手指白云深处的梅林说:“采梅花去了。”真如一幅很高雅的“探梅图”,又很像一首古诗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绝妙意境。采梅花干什么呢?哦,梅花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呢?它用途广泛,具有平肝和胃、清肺舒郁、杀灭肠道中的病原菌、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之功效,梅花还是制作香料的重要原料,梅花果可制作蜜饯、乌梅等食品。梅花生时,奉献芳香,梅花亡时,入人之口,真可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圣者,姬川因梅而名,因梅而香,也因梅而引来五洲宾客。
新闻推荐
□ 江伟民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把川湘交界处的边城茶峒描绘得如一行行娟丽秀美的小楷一般,引人向往。这里的人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轻利重义,安居乐业,“凡事只求...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