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近年来我惊异地发现:一些散居于全国各地的业余散文作者,其作品常常表现出不俗的实力;有的至少是具有令人注目的优点。而且,实事求是地说,有的作者的某篇作品,在其基本方面绝不逊于名家大作;如果说尚有不足的话,只是在稳定性方面,尚须有更多的砺炼。但有鉴于此,已足以使人为散文创作具备充足的后续力量而充满希望。此番有机会读过山东莱州市散文新秀王韵的作品,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上述感觉,同样使我为之称幸。
那么,具体到王韵的散文,都有哪些优点和特点呢?在这方面,我毫不含糊地说是她散文语言文字的明显优势。散文本来即应在语言文字上见其所长。王韵的语言文字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造诣和表现力。甚至还可以说,她的散文所具的韵致和耐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语言文字的功力托举而成的。
总体而言,她的散文语言练达、秀润、富有韵味。她的叙事语言,从容温雅,娓娓道来;她描摹事物,细腻而有生趣,繁简舒敛有度;她的言情文字,感情真挚而内涵朴厚,重实却又不乏优美,女性、善良、美质等因素自然融合,而毫无小女人的矫揉做作之态;她写景时更见得心应手,看得出作者的心境也是那样豁达通脱。这样的心境中涌动出来的文字,自然很多都是自心底流出来的灵性文字。
此外,我读王韵散文感受到的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她在立意与写法上绝不甘于平和一般化,而常常是别出新意、另辟蹊径。以写亲情散文为例,当前散文领域中写亲情者可谓俯拾皆是。王韵亲情散文的非俗之处在于,切入角度常能出新,在写法上表面看似随意,实则非常能吸引人。我觉得除了写此类散文的作者必须出自真情,感受殊深,着笔到位等一般因素外,更为难得是她多能将自己的感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小情与大势、作者之主体与被怀念亲人的客体相互交融。如此便使人读之有站得高、切入深之感;因而也就加深了作品的广阔性和时代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作家痛怀亲人之情固然是炽烈的,却又敛于内控在心底,着重使读者意会,而文字上并不尽情铺张,相反还不难看出其中可贵的理性成分,此点极为重要。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不会觉得仅是一己狭小感情的宣泄,而是人世间具有本质意义的悲喜剧,具有更普遍的价值。
我还不能不提到作者的随笔性文字。其实广义地讲,随笔当然也本属散文之列。在这里只是因为这类文字稍微倾向于说明一种观点或诠释一种道理,有较多的夹叙夹议而已。尽管如此,它与我们所习惯的叙事、抒情、说理性散文并不存在十分严格的界线。这里之所以要着重提出此点,是因为王韵女士的随笔类文字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优势在于作品清晰地反映出作家精辟的思想,良好的悟性,辩证而合理的认知;还在于它在说理时,语言文字中也灌注以丰厚的意蕴,不是从理念到理念,而是与其它品类的散文表现为浑然一体的共通性。
在当今散文领域,作者之多与作品之繁可谓空前。盛况固好,但要在如此繁浩的散文大世界中脱颖而出也非易事。这一方面有赖于有责任感的识者敏于发现,热诚推助,以引起读者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有出息、有才质的散文作者应以更奋进的姿态、更高水平的作品挺立于世。当然,这个过程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亦绝非说一句话那么简单。但敢于突破、勇于上台阶这大概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具体到本集作者而言,虽身居山东半岛之一隅,但要发展,要突破,在视野和步履上、思想与眼界上都要开阔更开阔。仅在这个方面,如果作者在可能的条件下更进一步,以她的才情是完全会有更大发展的。(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张千帆)昨日本报刊发《全村400人共用一个水龙头》,报道莱州城港路街道官庄村全村仅一个自来水龙头,村民吃水十分不便。官庄村现实版的“上甘岭”...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