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璞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二月二”,又名“龙抬头节”、“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农头节”、“春农节”。从字面上看,在这六个别名中,有两个与“农”相关,有四个与“龙”相关,并且,“龙”名也关“农”。
二月二农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他都要亲自下田耕作,后世君王纷纷效法。旧时,有一种年画题材,画的便是皇帝扶犁耕田的情景,题曰:“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天下收。”
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古人认为,龙“秋分潜渊”、“春分登天”。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春分前后,蛰伏一冬的龙苏醒抬起头来,是为“龙抬头节”的本意。先民们借这个节日,祈求神龙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由此也演绎出许多以龙为主角的民间故事来。胶东一带流传较广的是“金豆开花救玉龙”的故事,二月二吃炒豆一俗,即源于此。
二月二这天,民间用各种仪式来祭祀龙。这一天,无论吃什么食物,样样都沾个“龙”字:吃炒豆子,叫吃“龙眼豆”;吃饺子叫吃“龙耳”、“龙牙”、“攀龙角”;吃饼,叫“龙鳞饼”、“扯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面”、“食龙须”、“扶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子”;吃菜团子,叫吃“龙蛋”等。
过去掖县(今莱州市)人过二月二,有三个保留节目:打囤、吃煎饼、吃糕豆。据《掖县志》记载:“二月二,以灰画地作圈,置五谷其中,谓之祝年。煼(chǎo,古同“炒”又或熏)豆,谓之报捷。”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正月十五放入面缸米瓮里的“圣虫”(也叫神虫,一种盘龙形的面塑制品)取出来,以示“龙抬头”了。大清早,家家都用灶灰或滑石粉,在天井里、大门口、打谷场、井台上画上一些圈圈,方言叫打囤,有的地方叫画仓子。“囤”边上还要画上梯子,象征粮囤很高,米粮满囤,故有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
打囤的仪式,还带有占卜的意味,甚至会影响到农家的种植结构。如,在囤中心放上一些五谷杂粮,主人会躲在一旁观察,看家里养的鸡或飞临的鸟雀们有何反应,它们先啄哪一样粮食,即兆示今年哪一样粮食会丰收,那么,主人便会考虑多种一些这种作物。
城南路旺一带,人们不但在室外打粮囤,还会用滑石粉,在屋内的地面上画圈为囤,里面放上铜钱,谓之“钱囤”———钱粮都求富有,这个心愿显然要更膨胀一些。
二月二的食俗,仅掖邑一地,不同区域间也有细微差别:城周围的村庄,讲究早晨吃煎饼,中午吃饺子;沙河一带,早晨吃手擀面条、凉粉菠菜汤卤,中午吃饺子;而梁郭一带,早晨吃煎糕饼子,中午吃饺子。《掖县志》里“煼豆,谓之报捷”一句,是说在大铁锅里炒黄豆的时候,锅里会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宛如放鞭炮,寓意春雷响动,报捷声声,丰收年景。乡间有两首民谣,一曰:“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二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吃糕豆。什么糕,黄米糕。什么豆,滑石豆。”
糕豆的做法是,先用大黄米面蒸成糕饼子,再掺和上白面、白糖,擀成薄饼,切成菱形小块,晒干,炒熟。口感香、脆、甜,这是掖县的风味小吃之一。滑石豆的做法,是先用糖水(过去多用糖精)泡黄豆,再拌上滑石粉,晒干,炒熟。这种豆吃起来又甜、又香、又脆。朱桥、金城一带,还保留着二月二吃爆苞米花的古风遗俗,并且,要把苞米花往屋笆上扔,边扔边说:“苞米花,打屋笆,蝎子蚰蜓不进家。”
莱州民间还流传一些兆示粮食丰收的谚语,如:“春雷响动,龙抬头;惊蛰闻雷米似泥。”意思是说稻谷丰收,米贱如泥。还有“二月二结冰,担上老鼠好年景。”“二月二上冻,白饼盖瓮。”这说的就是气温与年景的关系了。
新闻推荐
莱州将建国内首个书法博物馆, 维多利亚影视基地推进建设,建200多个景观小品
YMG记者邹春霞通讯员姜建彬摄影报道滨海开发加快布局,产业转调步伐加快,重点区域项目密布。YMG采访团来到莱州,围绕“蓝黄”两大战略深入实施,旅游、商贸、金融...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