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商银行首次亮相西博会全面展示综合金融实力
成都——财富之城,成功之都。
10月23日,以“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激发西部发展新活力”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吸引着全球目光。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2号馆,成都农商银行以“发展、成长、共分享”的全新形象站在本届西博会舞台上,与来自国内外的4000多家企业同台亮相,接受6万余名嘉宾的检验。
2000年5月,首届西博会在成都举办,不过,当时它叫“西部论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产品展销会暨四川投资洽谈会”。
两个月后,2000年 7月,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信用联社。
过去10多年,成都农商银行和西博会一样,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展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61年风雨,61年耕耘。站在新起点,成都农商银行已吹响奔腾的号角,向未来出发。
增资扩股 提升综合实力
时间回到2011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金达到100亿元,位居全国农商银行首位。通过此次增资扩股,成都农商银行将“引资”与“引智”、“引技”紧密结合,增加了核心资本、扩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股权结构、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业界高度关注。
面对外界的关注,成都农商银行如何作答?
数据是最枯燥的,恰恰也是这些枯燥的数据,反映出新领导班子带领成都农商银行走过的不平凡发展历程。
完成增资扩股后,成都农商银行对单一客户贷款金额最高可达20多亿元,对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30多亿元。
截至2013年9月末,成都农商银行资产总额由2011年末的1872亿元增加到3877亿元,增长107%;各项存款余额由1509亿元增加到2546亿元,增长69%;各项贷款余额由983亿元增加到1279亿元,增长30%。
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余额由2011年末的689亿元增加到916亿元,增长33%,涉农贷款占比71.60%,实现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目标。
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由2011年末的330亿元增加到520亿元,增长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
2013年9月末,全行不良贷款率0.61%,比年初下降1.42个百分点。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后,成都农商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和体制优势,跨区域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从2012年6月至今,达州、遂宁、资阳3家省内异地分行已顺利实现开业,填补了该行异地分行发展空白。
为了将产品和服务带到更多的地方,服务更多的客户,成都农商银行先后斥资在四川、山东、江苏、福建、河北、云南、新疆等发起设立39家村镇银行,已陆续实现开业并盈利。
截至目前,成都农商银行拥有各层级机构634家,其中,总行营业部1家,异地分行3家,一级支行27家,二级支行87家,分理处516家,是成都市营业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为做大做强银行综合业务,成都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邦银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获银监会批准,将于近期开业,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由农商银行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先河。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让业界见证了成都农商银行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金融环境的能力,也看到了成都农商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按照集中化、垂直化、扁平化、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转型为主线,实施渠道、产品、机制、人才、IT和服务“六个驱动”结出的累累硕果。
体制改革 增添发展动力
令业界诧异的是,在市场竞争有增无减、经济形势波谲云诡的情况下,成都农商银行何以取得如此靓丽的成绩?
答案是:改革。
成都农商银行也在思考,在度过了“中国银行业最好的时候”,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继续引领全行走出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
成都农商银行清楚自己面临的形势严峻:成都市场有6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垒大户”、“傍大款”、“吃利差”、粗放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探索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从传统的“总行—分行—支行”体制下三级经营管理模式窠臼中跳脱出来,事业部制以其一级经营一级管理新模式,开创出具有集约经营、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的发展新格局。
2012年,成都农商银行开启了事业部改革步伐,相继成立了小微事业部、金融市场事业部等事业部。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事业部实现并超过了预期发展目标,使成都农商银行初尝事业部改制的“甜头”。
为继续深化改革,将事业部改制成果蛋糕进一步做大,成都农商银行按照集中化、专业化、垂直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按照行业属性成立了现代农业、工商贸易、文化旅游、政府平台、公用能源等十大事业部。从过去半年实践情况来看,取得了预期效果。
2012年9月,该行选定部分网点开展社区综合金融服务试点——采用“大零售”的运营模式,通过储蓄、个贷、银行卡、理财、代理等零售业务的全面整合和移动银行平台建设,借助第三方提供的生活和商贸服务资源,以丰富的产品,高效的流程,标准化甚至于个性化的服务,逐步为企业、个人搭建起“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平台,由单一存贷款业务向“存、贷、汇以及中间业务”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型。
今年4月起,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在全行推广社区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网点和银行人员服务水平和能力。
今年5月,成都农商银行成立7个区域授信审批中心,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授信审批业务。同时,为配合全行事业部制改革,还成立事业部授信工作组,实现了全行授信审批集中化、专业化、垂直化、标准化管理,有效把控授信风险。
产品创新 激发竞争活力
2012年以来,围绕成都市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惠农时贷”系列产品,共有10种类型20个产品,覆盖了水产、家禽养殖,蔬菜、猕猴桃种植等十大农业产业,最高授信额度100万元,最长期限5年,申贷资料简洁明了,在一定额度内无需担保。截至2013年9月末,“惠农时贷”贷款余额1.5亿元,1703笔,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加上已开展数年的林权抵押贷款,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四大农村产权直接抵(质)押融资。先后推出包括信用、保证担保、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等组合担保方式的“速捷贷”、“灵活贷”中小微企业系列产品。尤其是“一日贷”产品,实现了最快一天放款,最大限度满足了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520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
基于满足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客户需求,该行专门成立国际业务部,与国内外300余家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并推出10余种国际业务产品,满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金融需求。
“在产品和业务创新上,过去一年多推出的产品几乎超过了过去3年研发的产品总量。”成都农商银行产品管理部相关人员说。
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成都农商银行还加快拓展金融市场业务,通过对债券、同业存放、票据及同业投资等工具综合运用,提升了在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截至9月末,成都农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量为3.07万亿元,交易量同比去年高出1.28万亿元;在全国将近一万家银行间市场机构的排名跃升至19位,同比去年提升20位;在全国农商银行系统管理中排名第3。
10月31日,成都农商银行研发的移动银行将上线运行,也是该行实施渠道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该行从传统银行向现代化银行转变。
过去两年,通过增资扩股、转变观念、内部架构调整、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打破了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推动了成都农商银行转型,走上了跨越发展之路。
“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不足的时候少;发展中的问题,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发展的路径,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成都农商银行行长李军如是说。
这是一种成熟,更是一种自信。站在新起点,谋划新未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刘寒松
新闻推荐
◎网络涉及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快递发货,每次发货少但发货频繁◎“大哥”隐藏幕后,成员无固定联系方式□刘超王弘凯四川法制报记者吴显云一包硬盒中华烟零售价50元,进价才15元;一包硬盒玉溪烟零售...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