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慧
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而设立。对于这样一个国难日,雁城市民有一些什么反应呢?对公祭日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资阳在抗战历史上有些什么记忆呢?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反应
市民:勿忘国耻
在雁城上西街、和平路、三贤公园、苌弘广场等地,记者进行了随机采访。多数市民表示,第一次听说“国家公祭日”,但对南京大屠杀都知道。正在苌弘广场跳舞的杨女士说:“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十分有意义,让我们牢记历史。”同杨女士一起跳舞的市民们均表示,他们也是刚刚听说,但是都认为设立公祭日是十分有意义的,有助于警示下一代,提醒年轻一辈勿忘国耻。
蒋女士是某机关单位的职工,对于“国家公祭日”她表示之前没有听说过,“听说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勿忘国耻,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
做生意的80后杨倩表示,以前读书,学到“南京大屠杀”时,大家就都变成了“愤青”,“那时候十分气愤,为什么中国那么懦弱。“现在国家定在这一天纪念它,让大家能时刻都牢记历史,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杨倩说,“回家后一定去网上祭奠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网上纪念嘛。”
在三贤公园散步的余大爷是431退休职工,已年过八旬,当记者问及他是否知道“国家公祭日”时,老人家激动地说:“现在经常看报,这两天在报纸上刊登了相关信息,也了解了一些。设立公祭日好啊,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避免国民的忘却与麻木。”
学生:铭记历史
在雁城各所学校,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设立这样一个纪念日,有利于我们牢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强大,才能不被欺负。”资阳中学高二的小吕同学如是说。
三贤九义校初中班同学们表示,他们在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中了解到一些,在学校也听说了“公祭日”。“设立公祭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南京大屠杀\’,提醒我们要牢记耻辱,不是教我们记着仇恨,而是要深刻反思。”初一3班李亚男说,“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奋斗、为国争光,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雁江一中的学生们表示,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讲了关于今年首个国家公祭日。“今年是第一个公祭日,不仅是教育我们,同时也在提醒日本不要妄图扭曲历史,事实不容狡辩。”高三7班的小王同学表示。
认识
有助于提高爱国意识
对于设立国家公祭日,受访人士都认为,这对孩子们的爱国教育是一种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
“国家公祭日是对学生爱国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明年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70周年,设立国家公祭日有助于巩固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和平,让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雁江一中历史老师胡志辉说。
资阳中学教师张俊表示:“我们将通过学校广播站、班会、升旗仪式等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牢记这一天,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意识,让他们牢记历史,将来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
记忆
不忘本地英雄
年过八旬的李良军是一名退休老职工,他听说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后说:“资阳曾经也被日本轰炸过,也造成了不少伤亡,而且资阳也有不少抗日英雄,如最出名的饶国华将军等。”
李老向记者讲诉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印象最深刻片段。那时候的他只有十几岁。“有一天,我记得十分清楚,那天一架日本轰炸机窜到资阳县城上空,对下西街、陈家巷等地进行了轰炸。”李良军说,“那天伤亡较严重,当时大家都被吓到了,后来很多人就纷纷走向前线去抗战了。”
据资阳县志等史料记载,当年日军对资阳县进行轰炸,是在北河至包亭子一段进行机炮扫射,轰炸机向下西街、后西街、双龙井、陈家巷、县中校、观音井等处投掷小型炸弹,第二天县驻军在投弹区域寻得未爆炸炸弹300余枚。
史料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资阳成立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资阳分会,动员民众群策群力,支援前线抗战,挽救民族危亡。通过分发告民众书1200份,张贴标语成立资阳县妇女委员会、民众救济战区难民劝捐支委员会,成立资阳义勇补充队,加强四川抗战后备力量。同时一些爱国青年创办《救亡壁报》、《资阳抗敌半月刊》等,通过杂志宣传动员民众抗日救亡。
抗战期间,资阳全县征募壮丁参加抗战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为27495人,其中死亡将士637名。资阳县档案馆藏《资阳县财产直接损失汇报表》载:共计损失545900元。其中建筑物1112000元,器具147600元,其他282550元。
新闻推荐
正在建设中的高铁站■钟华本报记者王继实习记者雷彬12月10日下午,成渝客专资阳北站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放眼望去,偌大的站前广场已经成型,广场上数十名工人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或做防水设施,或清...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