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族有吟诗贺年的习俗,年夜饭时,晚辈围坐在堂屋,听长辈吟祖传的贺年诗歌,以增添欢乐的气氛。
少年时代,吃年夜饭时,见一家人先向老寿星祖父祝酒,祝福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此刻,满头白发银丝的祖父,消瘦的脸庞上闪现着笑纹,连连点着头。年夜饭之后是守岁,祖父在堂屋中间燃起火堆,以示家庭兴旺发达。火堆交叉架着松树柴,松油特别旺火,使整个堂屋通红炽热,映照着一张张喜悦的脸。
在我们晚辈的催促下,祖父不时吟着古朴的诗歌:“祖宗在上啊喜洋洋,祷告玉皇万年长。神灵保佑家庭旺,来到堂屋哇保安康。……”这当儿,村里的小孩也陆续奔来,听祖父吟唱。他老人家吟了一阵,便拿起小茶壶喝茶润嗓子。随之,我们这群孩子,开始边跳边唱:“顺顺顺,发发发,一顺再顺,一发再发,人寿年丰,兴旺发达……”
解放后,我随父母来到安庆城,在天后宫街开设一家小五金店铺,主要靠父亲的手艺,制作箱牌、铰链等五金产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父亲进入了市五金社,他的心情特别好。那年过年,吃年饭前,父亲要我与堂弟陪他祝酒吟诗贺年。我刚小学毕业,自知吟诗不是父亲的对手。父亲虽是手艺人,可爱好读唐诗、宋词、唱黄梅调,而我仅能背诵一些古诗词。这年父亲加入合作社,全家人都很高兴,母亲在腊月初,就开始准备鸡、鸭、鱼、肉,年夜饭办得极为丰富,大盘大碟的菜肴摆满一桌。为增添过年的欢乐氛围,父亲提议祝酒吟诗,我只得应付。
父亲约法三章,吃年饭时,下辈敬他的酒,他先吟古诗一句,敬酒者必须接下句,否则他不举杯,由敬酒者自罚酒一盅。我与堂弟祝酒时,父亲从“年”字诗句开始,先吟出杜甫的“才名三十年”;陆游的“梦断香消四十年”;白居易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皇甫冉的“莺歌燕语报新年”等,我同堂弟勉强应对。
父亲几杯酒喝下去,我再次端起酒盅,站起来祝酒。而父亲微眯着眼,脱口而出:“向阳花木易为春”,他变换了诗句,将“年”换成“春”的诗句,我对答不上,只好自罚酒。
父亲仰头哈哈大笑,拍着我的肩膀,勉励道:“你得下功夫,多读诗词哇!”下句应为:“近水楼台先得月”。
父亲见我与堂弟再难以招架,呷了口酒,又来了一句:“约梅同醉一壶春”,便吟出下句:“引鹤徐行三径晓”。我脸红心跳,自愧不如。
随后,父亲给我解了围,挥手宣布:今年祝酒吟诗到此结束,明年我们再吟。
1998年,父亲去世。为了不忘他老人家生前对晚辈的期望,我们家庭祝酒吟诗贺年,仍一年复一年进行下去。主持人由我担任,先是由两个儿子相伴我,祝酒吟诗。近几年,孙女、孙子已上小学,祝酒吟诗的主要角色也换了。我改变了祝酒吟诗的形式,不是我吟上句,要求孙辈接下句,而是由我报诗的题目,由他们背诵全诗,检验孙辈熟读与理解的程度。为了有的放矢,不难倒他们,过年前几天,我将孙女、孙子的语文课本翻阅一遍,记下书上选用的古诗词标题。如:贺知章的《咏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要求他俩背诵。童音背古诗,别有一番情趣,引起满堂欢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祝酒吟诗,其乐融融,使家庭年味更浓。
新闻推荐
□晚报记者汪秀兵市民施女士:我已经怀孕3个月了,可由于单位的事情非常多,领导要求我加班,并且劳动强度也很大。我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我很担心:我哪一天累倒了,肚子里的宝宝会保不住的。请问,怀...
安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庆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