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鼓励中小学以传统戏曲普及为办学特色开展活动——
本报记者 张理想
谁来执教鞭——
专业老师不足,任课老师需“补课”
“随着各级政府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出台,在戏曲教育被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把戏曲教育提升到与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同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省艺术研究院《新戏剧》编辑部副主任张莹说。近年来,安徽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蓬勃开展,在黄梅戏、徽剧、花鼓戏、泗州戏等戏曲院团进入大中小学校开展常态化演出的同时,一批批戏曲院团的专业演员和文化部门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学校执起了教鞭。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小学每周都会邀请区文化馆的方毅老师,给“黄梅戏艺术辅导站”学生上一堂黄梅戏课。“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张,音乐、美术老师是锦上添花,学校不可能拿出编制招收黄梅戏任课老师,只能聘请专业老师来上课。 ”黄梅小学校长谈国付说,在完成学校行政工作的同时,他每周还要承担数学、美术、音乐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学校向专业演员发出“邀请函”的同时,一些专业院团出于培养戏曲观众的愿望,也乐于和中小学校加强教学合作。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徽剧院团,徽京剧院与合肥师范附小第三小学、合肥南门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徽京剧院副院长许有升坦言:“徽京剧院毕竟是演出单位,不是教学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演员在承担大量演出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
“学校聘请的专业老师流动性大,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经常对学校任课老师进行短期培训,让对戏曲感兴趣的老师能够接过教鞭。 ”谈国付说。许有升对培训任课教师表示认同:“低年级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戏曲常识即可,学校老师通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戏曲课教学。”徽京剧院利用暑期时间对合肥师范附小第三小学的任课老师进行培训,如今该校已形成音乐老师教唱词、身段,美术老师教脸谱,语文老师教徽剧历史知识的“全民动员”模式。
课堂学什么——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教授地方戏曲
提起庐剧,人们自然会想起合肥;说到黄梅戏,人们立刻会想到安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花鼓戏、傩戏……江淮大地孕育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戏曲。“黄梅戏是安庆的文化名片,外地人一听到安庆口音就会联想到黄梅戏,作为安庆人不能不知道黄梅戏。 ”在谈国付看来,戏曲在其起源地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进入课堂的戏曲也应该是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特色剧种。
早在2005年,安庆市教育局就启动了 “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的特色教育工程,从此黄梅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始走进安庆市中小学课堂。此外,合肥市徽剧、黄梅戏剧团也和部分小学开展了戏曲进校园合作。
地方戏曲进入校园,固然立足于自身实际,但也带来缺少统一的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大纲的难题。目前,安徽省仅安庆市组织编写了小学版和中学版的黄梅戏教材。其他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编写戏曲教材,合肥师范附小第三小学与徽京剧院联合编写的《小学徽剧课程》已经交付印刷,很快将交到学生手中。该校校长李萍说:“普及戏曲教育是摸着石头过河,教材编写必须做到规范严谨,否则会误传误导。 ”
在教育部门频发“减负令”的背景下,一些家长不免担心将戏曲通识教育引入课堂会增加学生负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认为:“中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戏曲,不能硬塞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更不能因此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
“戏曲进课堂,必须平衡好一般性教学与戏曲教学的时间安排。 ”李萍说,该校“徽剧特长班”由于课时安排合理,不仅没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反而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更为学生提高文艺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戏曲教学内容上,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则建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黄梅戏一些表现男女爱情的经典唱段就不适合进入中小学课堂。 ”
资金从何来——
亟待财政合理负担,呼吁社会广泛参与
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项目学校”,合肥师范附小三小从教育部门获拨一部分专门资金用于徽剧教学活动,但李萍坦言:“除了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我们学校的徽剧课程和徽剧表演,甚至还要完成向家长乃至整个家庭传播戏曲审美的重任,这一切努力的背后尚需强大的经费支撑。 ”
城市学校尚且存有经费之忧,作为一所乡村学校,黄梅小学更要承受来自资金短缺的压力。 “聘请的专业老师按照课时收费,上黄梅戏课的多媒体教室调音台、话筒、服装以及学生对外交流演出时的交通、食宿费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学校唯一的一套音响设备用了八九年,如今也已经老化。 ”谈国付坦言,多媒体教室前不久进行了装修,现在学校还欠着不少装修款。
“我们演员往返合作学校的交通费用往往都由剧院自己承担。 ”许有升说,“当前剧院市场压力不小,虽然我们屡次向文化部门反映剧院的资金困难,但一直无法得到回应。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戏曲在学校的常态化教学能像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那样,采取政府购买文艺院团服务的形式,则能纾解学校和院团两方面的资金压力。
传统戏曲走进课堂亟待财政保驾护航,更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献智献力。2009年底,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正式成立。除了出资编纂、出版黄梅戏音乐教材,该基金会于2011年资助潜山县天柱山中心小学成立了 “再芬黄梅娃娃班”,聘请黄梅戏专业演员现场教学,教孩子们《天女散花》《对花》等唱段及《闹花灯》《打豆腐》等折子小戏,并穿插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如今,经过两次续约资助,“娃娃班”已招收培养了40多名学生。韩再芬表示:“‘再芬黄梅娃娃班\’已经成为基金会长期资助的项目,未来‘娃娃班\’的模式将复制到安庆其他地区,以便培养更多的黄梅幼苗。 ”
新闻推荐
■ 本报通讯员 王阵 朱礼普3月27日,位于潜山县王河镇红光村老屋组的义海家庭农场,农场主徐义海正忙着育种的事,他告诉笔者,今年,他将大面积种植传统麻晚水稻。“这种大米在市场很吃香,现在已有客户...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