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晨 文/图近日,河南南阳华龙高级中学在操场举行了一场“手机销毁大会”,数十部从学生处没收来的手机被用铁锤砸毁、投入水桶。该事件一时间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此举过于粗暴、极端,涉嫌损害私人财产,难道别无良方。也有人表示,为了让学生专心读书,可以理解,支持校方做法。
手机作为一种以通讯为主、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物,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学习好帮手,到底该何去何从?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在校学生、老师、家长、心理专家,听听他们有什么说法。
在校学生:学习通讯手段
虽然身边确有同学见缝插针拿出手机来打游戏、聊QQ,但是,当手机成为一种学习和生活工具后,手机禁止带入校园还是带来不少麻烦。
蚌埠田家炳中学(原十二中)高一(四)班学生胡怡然表示,同学们放学后一起做作业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都需要查找信息,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是一部小型电脑,是学习的工具。另外,她还认为自律使用手机的习惯,不是靠没收或禁带手机养成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
蚌埠六中教育集团汤和路校区七年级2班学生黄心怡告诉记者,可以拍拍照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回家途中或外出学习,和家长保持语音联系,发个定位,让家长放心,也是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加了一重保障。
老师家长:弹性管理使用
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蚌埠田家炳中学副校长武雪峰说,校园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对于手机使用不少学生还是缺乏自律,不建议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该校对于带入校园的手机,由班主任代为保管,转交其家长,学校同时也在各楼层安装了电话,方便学生对外联系。另外,他还表示,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快,不能一禁了之,加强教育的同时,考虑使用技术手段控制智能手机或ipad等上网时间段,这样或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蚌埠六中八年级学生家长沈先生对于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大吐苦水,这个话题和孩子进行讨论后,孩子的回答让他把话咽了回去,“你们要是可以不碰手机,我也可以。”在多次沟通后,他与孩子达成了协议:每天作业做完后可以使用一小时,周末可适当放宽,但如因使用手机影响学习成绩,将直接取消下周使用。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方法比较有效,孩子自律性提高了。
心理专家:疏导结合为上
对于中学生携带使用手机,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吴松年说:“手机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就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成长而言,我认为利大于弊。”支持学生带手机的家长初衷是能够和孩子保持联系,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学生的手中,手机成了类似于“游戏机”、“移动QQ”这样的娱乐工具和短信聊天工具,还有一些不良信息,分散注意力,影响了学习,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等不良习气。她建议,在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水平,家校联合必不可少,堵不如疏,通过疏导策略的具体落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使用手机。
蚌埠八中心理辅导中心蒋佳薇老师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其谈谈使用手机的问题。首先,可以和孩子共同商讨制定出合适的休闲娱乐计划,保证玩乐有度,避免沉迷其中;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现在手机功能众多,软件五花八门,作为成年人都难免沉迷其中,何况孩子。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细化孩子使用手机的哪些功能,严格监督他们利用手机玩游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带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自然会减少对于手机的依赖。
□记者手记
目前,手机已发展至4G时代,其功能不亚于小型电脑,但也只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
工具本身并无是非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怎么使用。对于中学生而言,过度使用手机肯定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影响成长。如果中学生正常使用手机,学校宜疏不宜堵。当然,要注意不能违反学校合理的管理规定,不应影响他人上课和休息,也不该过度使用损害自身健康。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如若生硬地禁绝使用,甚至简单粗暴地予以毁坏,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十分考验学校的管理智慧和家长的情商。
帮助中学生认清使用手机的利弊,也是培养和强化其自律的一种教育途径。因此,要多方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场所合理使用,避免沦为手机的“奴隶”。
10月31日11:45,前进路中段,一中学生低头玩手机前行。
新闻推荐
10月27日,上汽大通蚌埠万久店D90上市发布会在蚌埠万达广场隆重举行。上汽大通首款全尺寸智能定制互联网SUVD90亮相蚌埠,标志其正式登陆蚌埠市场。上汽大通D90是在C2B造车理念下,全球第一款用户驱动...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