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婷婷)18岁的扬扬近来一天到晚总觉得口干,嘴巴里苦苦的,一天下来要灌一两瓶饮料。起初以为是天气原因,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建议他先查个血糖,结果空腹血糖高达16毫摩尔/升。
扬扬长得胖嘟嘟的,身高1.80米的他体重有220来斤。他告诉医生,自己从小就胖,不喜欢运动,平时特别爱吃肉和冰淇淋,对碳酸饮料情有独钟,多的时候一天能喝五六瓶。“扬扬本身就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再加上他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健康,更加重了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明告诉记者,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本身肌体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喝含糖饮料的话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现在的家长都是变着法子给孩子增加营养,孩子们平时多吃少动,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只扬扬,淮河晨刊记者走访蚌埠市部分医院发现,糖尿病门诊年轻患者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门诊中20岁左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已占到了5%。在预防、发现糖尿病症状上,不少市民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糖尿病未必就是“三多一少”
“不少人认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才是糖尿病的表现,并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其实不然。”陆明提醒,以“三多一少”症状判断有无糖尿病,是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个典型误区。
事实上,9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缺少这些症状,而仅表现出疲劳、乏力,或出现视物模糊、伤口久治不愈等非典型症状。因为糖尿病发病初期不会出现明显的身体异常,而当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时候,其病情已相当严重。
最担忧的是很多患者忽视监测,难以判断病情进展程度,不知不觉地发生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因此,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年至少应去正规医院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这是目前判定糖尿病最准确的途径。
陆明表示,糖尿病为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防可控,患者需正确认识该疾病,切勿寻求所谓的“偏方”希望“治愈”糖尿病,应该接受正规的治疗,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要避免糖尿病就得管住嘴、多动腿、控制体重、保持愉快的心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特别要注意控制体重,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还要注意避免食用垃圾食品,增加患病的风险。”
糖尿病“频袭”年轻人
在人们的观念中,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通常年纪比较大,至少40岁以上的人容易发病。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糖尿病行列,“目前糖尿病的患病年龄正逐年下移,30多岁患病的患者非常多见,20多岁就发病的患者也不少。”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陈军指出,糖尿病年轻化、发病人群多是糖尿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陈军告诉记者,引起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年龄增长、种族因素等等,但这些都属于发病的诱因,而直接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胰岛素的抵抗,二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为什么Ⅱ型糖尿病频频“袭击”年轻人呢?首先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脱不了干系。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从小就不注意控制饮食,工作后“吃多、动少、久坐”更是加剧了脂肪的堆积。此外,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要么不吃不喝,要么暴饮暴食,胰岛负担过重,终有一天会“失控”。
另外,有些年轻白领为了保持身材,经常不吃主食,只吃菜和水果。其实,不少菜肴中含有大量的油和蛋白质,其热量甚至超过主食中淀粉的热量。而且长期营养摄入不均衡,也容易引起脂肪、糖代谢的紊乱,糖尿病属于代谢综合征的一种,一旦代谢出了问题,糖尿病也容易“找上门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五个方面: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健康教育。”陈军认为,糖尿病教育应该放在首位。糖尿病教育分为公众教育、病人家属教育和医务人员教育,而公众教育最为薄弱,患者教育则是糖尿病防治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对此,陈军也特别强调,35岁以上的人群必须了解自己的血糖值,如果发现血糖高,必须找医生对症治疗。无论是服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只要血糖控制在正常值,就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陈军建议市民在平时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才能远离慢性病。
新闻推荐
“非营运”偏偏要营运 查处没商量 交警部门:租个正规客车并不困难,非营运车辆不能被“包车”
本报讯(记者何沛)包车也有讲究,不是什么车都能包的。近日,来自六安的14名乘客,包了一辆客车到蚌埠,在高速公路仁和集道口时,被蚌埠交警查扣了。原来,他们包的这辆车,已经退出了营运市场。虽然没有报废,仍...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