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民警侯效侠与一名在押人员谈话完毕,将其送入监室,图为侯效侠正在关上监室铁门。
陈梦如(化名)即将离开看守所。临走时,她还不忘回头微笑,向这里所有的人道别。
看守所内,一名工人推着放有一个大水桶的推车,在挨个给各号房送开水。
女监室内部
看守所,是对罪犯和犯罪嫌疑分子临时羁押的场所。在许多人眼中,那是一个神秘而又有些可怕的地方。
据了解,市看守所女子监管中队将于近日正式成立,该中队设在市区,届时,各县区看守所女性在押人员都将搬迁至此。市看守所从三县一区抽调了20名女民警,该中队内的日常管教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将全部由她们负责。
在看守所内,与女性在押人员接触最多的莫过于女管教,她们用真诚和汗水,改造、感染了一个又一个迷失的灵魂。在女性在押人员搬迁前夕,记者走访了蒙城县看守所,走进女监室,在女管教侯效侠的带领下,与在押人员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听她们讲述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
不穿警服的女警
12月8日上午,蒙城县看守所监室,一束明媚的阳光照射进来。
记者在民警的陪同下,通过一扇扇紧闭的大铁门,进入了监室。监房外墙沐浴着冬阳,而楼内却空旷阴冷,阳光透过铁门照射到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影。站在楼道里,感觉分外的寂静,不时可以听到钥匙碰撞的清脆声和开关号房铁门的声响,声音在偌大的监室内荡起一股空旷的回声。
在一间管教值班室内,侯效侠正在跟一名身着“蒙城县看守所”黄色马甲的老太太谈话。侯效侠是看守所内与在押人员“零距离”接触的管教民警,她做这个工作已有15年了。
侯效侠没有像其他管教一样穿着警服,她没有警衔,但所里人同样称她为“管教民警”。每天上午7时30分,她就来到看守所,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负责的两个号房询问情况,然后再将在押人员逐个带到值班室,谈话,做记录。
问:最近有什么想法?
答:我听说我马上要去的那个监狱不能打手机,只能打座机,就想让你给我家人联系一下,让家里以前的座机再开通。
问:号里可有什么事需要反映的?
答:没有事要说的,也没有想不开的……”
这是侯效侠与在押人员谈话记录上的部分内容。经过长期的谈话,她对所有在押人员的家庭、犯罪和身体等情况都了如指掌。
面对众多的被管教对象,大问题、小问题,管教民警都得留意、摸透,都得有效处理。工作中,与在押人员谈话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项工作。
侯效侠说,目前看守所共有两名女管教,为方便管理,所里所有女性在押人员全部由她们两人负责管理。
被判死刑的老太
与侯效侠谈话的这位头发花白、脚上带着镣铐的老太太名叫马玉兰,今年64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了死刑。
侯效侠告诉记者,老人没有儿女,丈夫去世后,因宅基地事情与一位村民发生了矛盾。老人告诉她,自己本就孤苦无依,又有病在身,那位村民隔三差五就闯到她的家里对她进行“打压”。
“什么话骂人最难听,他们就合伙挤在一起站在我家门口大声地骂。街坊邻居都能听到,你根本想象不到这种话有多难听。”这是老人对侯效侠说的原话。
老人说,由于不堪忍受,她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时冲动,便拿起刀结束了这个村民的生命。
老人到看守所有一年多了,因年龄大,身体不好,衣食住行都要侯效侠照顾,现在老人已经对她产生了依赖。听说她们要离开蒙城看守所搬迁到亳州市区,老人一直请求侯效侠别把她转走。
“我在这儿挺好的,到那边去也不知道是啥样呢?”马玉兰说。
意气用事的毒贩
侯效侠将蹒跚行走的马玉兰搀进屋后,喊出另一位在押人员王素玲,将她带到值班室。
“最近怎么样?”“挺好的,身体好,心情也挺好。”与侯管教谈话中,王素玲一直露着腼腆的笑。她穿着一身红色的条纹睡衣,一件同样的黄色马甲,短发,皮肤白皙,说话声音很轻很温柔。
王素玲今年40岁,来到看守所两年了,因贩卖毒品一审被判死刑,后改判无期,目前还在上诉。
王素玲之前是个家庭主妇,丈夫做钢材生意,有时她也帮帮丈夫的忙。王素玲的堂弟是做毒品生意的,两年前,堂弟找到她,让她帮忙将300克毒品交给买家,并给了她6000块钱。因为是自己的堂弟,王素玲不好意思推辞,“自家亲戚,我想着能帮就帮点”,她便心存侥幸,答应了堂弟的请求。而法网恢恢,就这一次,她和堂弟一起被捕了。
王素玲的丈夫目前还在逃,两个孩子由姐姐帮忙照顾,她最小的孩子今年只有13岁。
“你知道那是毒品吗?知道贩毒罪名很大吗?”记者问。“知道,都知道。”王素玲点头答道,她沉思了一会儿后,再次露出了笑容,只是多了份苦涩。
“之前太欠考虑了,应该多点理智的。”王素玲说。
设备齐全的号房
在侯效侠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她口中的“号里”看了看。这是一间女监室,里面关押着13人,最大的今年67岁,最小的22岁。她们正整齐地坐在小凳子上补锡纸。
“这些锡纸都是破了的,我们把碎锡纸放在破了的地方,然后把它压好。”监室内年龄最小的女孩陈梦如一边介绍,一边给记者做了个示范。陈梦如说,她刚刚在院子里晒完太阳回来,闲着没事就做点手工,“没有人强求我们干活,全凭自愿,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记者看到,陈梦如手腕上系着一个蓝色的牌子,她告诉记者,这是用来买东西的。“这里面有磁,家人给我往里面充了钱,我想买啥直接一刷就行了,每天会有卖东西的到门外叫卖。”
她们工作的台子,就是她们的床铺,折好的被子一张张整齐地叠放在床的最北侧,并用一个大大的深绿色布罩罩着。
监室南侧的墙壁上整齐地挂着一排毛巾,毛巾上方、被固定在墙上的木板上摆放着一排牙缸,地上是她们洗漱用的塑料盆。监室里还安有淋浴,太阳能供水,另外还设有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检察院安装的检举箱。
侯效侠说,识字的在押人员,在监室内闲来无事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一些人有时也会将日记拿给她看,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在心情苦闷的时候才会写。
情同姐妹的狱友
走出监室,在走廊上,一名工人正推着放有一个大水桶的推车,在挨个给各号房送开水。侯效侠继续跟在押人员谈话。
“我要走啦!”陈梦如突然跳进管教办公室,一脸开心的笑容,一把抱住正在与管教谈话的狱友。
“真没想到会那么快,像做梦一样。”陈梦如抱着狱友舍不得松开。“太好了,中午你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了,出去要好好的。”狱友说着流出了眼泪。
“我那儿还有一双新鞋呢,我一次都没穿过,你拿去穿吧!我的被子给她们了,她们有的人被子太薄,天冷了,我就不拿回去了,让她们留着盖。”陈梦如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帮狱友擦拭面颊的泪水。
侯效侠告诉记者,陈梦如是因骑电动车不小心撞死一名老人才被关押的,她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再婚,她一直和姐姐相依为命。因家里经济困难,就赔偿问题没有与对方达成协议,已经在这里待了9个月,如今协商成功,才被释放的。
侯效侠叮嘱陈梦如不能帮狱友带信件,购物卡里的钱要及时取出来……陈梦如听着并不停地点头。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陈梦如走出了监室。在即将跨出大门时,她还不忘回头微笑,向这里所有的人道别。踏出那扇大铁门,暖洋洋的阳光透过天网洒在她的脸上,柔柔的光芒让她的微笑分外美丽。(文中涉及在押人员姓名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徐平是蒙城县纪委纠风办主任。明理守则、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执政为民,是徐平从事纪检工作23年来的真实写照。蒙城县三义镇双曹村群众举...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