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星期天,有时间整理自己珍藏的物品,一个蓝色小本映入我的眼帘,保管完好的崭新的《安徽法制报》通讯员证,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检察机关,组织安排我在技术部门从事视听技术鉴定工作。进入检察机关工作性质改变了,从事工作的岗位也变了。军旅生活17年都是在政治部门工作,经常给军报写稿,爱看报也是一种习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常常是要把当天的报纸翻一翻。每当我翻到安徽法制报,4开4个版面我都要从头看到尾,不放过一篇文章,法制新闻、案例通讯、法律知识,普法宣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刚刚步入司法机关的我,从《安徽法制报》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记得我第一次给安徽法制报写稿,当时检察机关还承担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任务。一次去涡阳出差,了解到涡阳县人民检察院在打击制售假酒犯罪中,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检察干警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当地的生产经营秩序,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深受感染的我,利用工作之余采写了一篇通讯《酒好不怕巷子深》。回到合肥后,怀着对安徽法制报的敬仰,决定把这篇稿件投给《安徽法制报》。按照报上的地址,开始找安徽法制报社。尽管合肥是我生长的地方,但在西藏、新疆戎马戍边17载,对合肥反而不是那么熟悉。几经周折,在合肥三中对面的一家浴池里转了几个弯,转了几个圈,才找到了安徽法制报社。裸露的红砖房,简易的办公桌椅。我感到非常震惊,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老师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创办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报纸。很快我就接到王晓玲老师的电话“你的稿子采用了,是头版头条。报社领导说你稿子写得不错,希望经常给我们报社写稿”。从此,这个当时在浴池里面办公的报社,就成了我经常来送稿件的地方。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成为《安徽法制报》通讯员已有30个年头了。不论报社以后在淮河路司法厅5楼、在华地大厦5楼,还是如今的安徽报业大厦;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报社送稿。现在,我还在省检察院宣传的岗位上,还依旧经常给法制报投稿。二十几载春秋,几千个日日夜夜,在《安徽法制报》发多少稿件我也记不清了。伴随我学习和工作的《安徽法制报》,使我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耕耘后的喜悦,更有相知相伴的欣慰。我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安徽法制报》几任领导、编辑的关心和厚爱,我从《安徽法制报》领导、编辑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
(作者单位:省检察院宣传处)
新闻推荐
刚刚过去的23年,中国商业跌宕起伏,传奇横生。在这波创业潮中,安徽省阜阳商厦总经理张志锋用人生最精华的23年,携手同仁,奠定了阜阳商厦在安徽零售业的辉煌地位。23年前,阜阳百业待兴,阜阳商厦应运而...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