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能看好病或者享受其他健康、美容服务,听起来是多么吸引人,于是,一些机构就利用这一点,大打低价或免费牌,先把人吸引来再说,至于下一步,就看机构怎么“表演”了。当然也不排除有机构确实乐于支持公益事业,到底真实与否,要视消费者最终的支出情况来定。
案例一:
有人在街头免费发放杂志,刘女士伸手接过一本,一翻发现是某医院的广告册,里面还有一张卡,上面有关于妇科、男科体检以及腋臭、肛肠类治疗的套餐费用。根据上面的表格来看,妇科检查一共10来样,只需要花几元钱。“这也太划算了吧。”刘女士想着,反正每年都要体检,不如就花这几元钱专门查查妇科。没想到在医院一检查,问题大了,人家给她查出非常严重的妇科问题,需要用什么高科技的方式来治疗。结果她花了2000多元还没打住,后来去了另外的公立医院,医生说只是小炎症,开了几十元的药就好了。
案例二:
林小姐在商场门口碰到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小伙子说自己是商场营业员,可以免费为林小姐提供试用美容服务。随后,林小姐被带到了位于商场后小巷里的一家美容院。工作人员为林小姐做了简单的洗面之后,开始向她推销价值1288元的会员卡,林小姐决定暂时不办理。工作人员在向林小姐推荐护肤品被拒绝后,最后要求林小姐为刚才的“免费”洗面买单,价格是68元,林小姐本想与之理论,但对方人多势众,她只得付钱离开。
如何看待低价、免费?
在本次3.15调查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光是健康行业,很多行业都会使用低价、免费噱头,目的都差不多———先把人吸引过来。本报曾报道过的关于治疗腋臭的案例中,患者最先看到的是498元治疗双侧的广告,如果选择该医院最低端的手术,同时不用换药、不用输液、不用做其他治疗的话,确实只用花498元,但是,医院在广告中不会告诉患者需要换药、需要输液、可能还需要做其他更贵的治疗。而这些费用,往往正是不良机构可以“大做文章”的。
因此,看到低价、免费的健康方面的宣传,先不要忙着激动,而是应该冷静分析其低价、免费背后隐藏的信息,例如,除了低价或免费的规定项目外,是不是会涉及到其他治疗项目?是不是最关键的东西并不包含在免费项目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多问几个正在或已在该处消费的人,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只花了那么少的钱或免费就享受到了相关治疗和服务。同时,为稳妥起见,最好收集好机构关于低价或免费承诺的证据,在治疗或消费过程中留意机构前后说法是否一致。
需要提出的是,关于疾病的治疗,的确会因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治疗方式和不同的费用,但如果机构把这作为骗取患者费用的借口就太不应该。建议患者就诊前多咨询几家医院,并挑选正规医院就诊。
成都商报记者 何筝
新闻推荐
优暖家智能采暖地板发热快!安装快!买得起!用得起!热销中国!成都的冬天很冷、湿度大、体感很差!家中太冷,难道咬牙硬挺吗?房间潮湿,真的无计可施吗?用空调?头昏口干,脚底冰凉!装地暖?升温太慢,大兴土木!有没有一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