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逐年增长,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农村经营与发展方式转变提速,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变,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生产能力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
滁州市启动实施“百亿粮仓”工程,主要农产品总产持续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48万吨,连创6年新高,比“十五”末增产115.5万吨,增长34.6%,创历史最好水平。5年来,滁州市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达220亿斤,占全省总量约1/4。蔬菜总产达130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6万吨,增长14%。畜牧业较快增长,201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45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1.17万吨,增长33%。渔业持续发展,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8万吨,比“十五”末增产5万吨,增长21.7%。
滁州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大农业结构方面,养殖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4.7%上升至47%。种植业方面,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产粮油比重由“十五”末的75%提高到90%。养殖业方面,畜禽规模养殖和名优水产品比重大幅度提升,猪、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5%和70%以上,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5个和20个百分点;名优水产品比重由“十五”末的42%提高到67%。林业方面,园艺作物面积扩大,由“十五”末的4万亩扩大到10万亩,已形成了来安林桥、南谯乌衣、全椒六镇为中心的6万多亩苗木花卉基地。
经营水平提高 方式加快转变
滁州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522”提升行动,先后引进了广东温氏、泰国正大、江苏雨润、天津宝迪、美国GLG、美国嘉吉、福建盼盼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经营实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龙头企业由“十五”末的9家,增加到43家,增长3.8倍;市级龙头企业由“十五”末的20家增加到82家,增长3.1倍。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国家级龙头企业明光永言水产成为引领安徽省水产行业的航母,凤阳县成为安徽省最大面粉加工产业基地,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产值达19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8%。
滁州市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推动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全市有7个县65个乡镇建立了流转交易中心,有7个县建立了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庭,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4万亩,是“十五”末的4倍。创新农村生产经营合作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全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0个,其中合作社1300个,成员13万户,带动28万个农户受益。另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已经完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全面推行,建成了8个县、102个乡镇和965个行政村服务网络。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国元保险服务部和71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为农民创收提供制度保障 —滁州市大力推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工程纪实
为农民创收提供制度保障—我市大力推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工程纪实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