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压力与困难:滁州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十一五”末,滁州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66.5%。全市城镇化水平提升到42.8%。与此同时,滁州的发展也开始遇到许多严峻的问题和困难。排放总量、土地供应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制约滁州发展的主要短板。】
1.绿色发展意识有待强化。与先进地区相比,滁州发展低碳绿色产业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对绿色发展认知模糊、意识不强,一些职能部门对低碳绿色产业的内涵也不甚了解。有的对于加快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一,未能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为特征的良性循环工业综合体系,可持续发展势头不强。
2.发展面临能耗难降的困境。国家开始将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滁州过去发展不够,能耗基数低,“十一五”能耗比已经降了20.8%,节能的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小,新上一个高耗能项目就可能用完一年新增能耗指标,这无疑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严峻考验。
滁州节能降耗的空间非常狭窄。以2011年为例,省政府下达任务要求滁州万元GDP能耗下降4%,但当年上半年实际能耗反而增长了1.34%。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2012年,滁州具有最大资源优势的硅玻璃、盐化工能耗比分别高达2.54和2.94,硅玻璃、盐化工、水泥三个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20%,但能耗占到整个工业的80%。能耗指标已经成为滁州未来发展的严重制约。
3.污染治理对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压力。由于历史原因,滁州市内及周边的化工、重金属等企业不少,运输泄漏、跨境倾倒等环境安全隐患较多。少数地方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环境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带来污染物激增的问题,环境问题更加敏感。
近年来,滁州全市大力开展水污染治理,但总体来看,水环境的质量还不高,四类以下水质的水体还占到70%以上,淮河、来河、襄河、清流河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大气污染的压力趋增,城乡建设产生大量灰尘,水泥、石英砂加工产生的粉尘问题,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而离市区较近,这些都为滁州的环境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十二五”期间,滁州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减少8%-10%。滁州长期欠发达,污染减排的基数低,留给新引进项目的排放空间越来越小。
4.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动力匮乏危机。近年来,滁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缺少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和企业——这是滁州市自主创新中最突出的问题,原创企业成长慢,生产型企业研发少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较慢。2012年,滁州新签订的招商引资项目中仅有三分之一左右有不错的科技含量,全市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占42%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仅66家,全省排名第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数不到合肥的1%。创新意愿不强、研发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鼓励创新的机制尚未健全。滁州市科技投入虽然每年递增,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滁州缺乏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投入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自筹经费都非常有限,2012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6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个百分点。
5.整体发展面临土地等资源约束考验。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建设和用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严格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
土地“闸门”不断收紧。根据省批准的滁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需保有基本农田5980平方公里,加上一般农用地和林地等,需保有农用地10762平方公里,扣除水域和自然保留地及交通、水利、风景名胜区等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只有1233平方公里。除去已使用建设用地,未使用建设用地只有122平方公里。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的目标。而无论是发展工业企业还是建设新型城镇,都需要土地作为支撑。
目标与路径:建设环滁皆美家园的发展思路
【实践证明,滁州的发展思路是比较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伴随着“十三五”画卷的徐徐展开,滁州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滁州转型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开创“环滁皆美”的新局面。】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体现产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推进格局,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进而增强发展绿色产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深入研究适应滁州市条件的产业发展规律,在发展新兴产业上赢得主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集聚化、规模化、高速度和垄断型等特点。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极具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对一个地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最新国家发展战略与滁州市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努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发展实际,找准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新路。滁州市作为发展中城市,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较弱,不宜采取平均用力、全面推进的战略取向。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上,要坚持实施“园区聚集”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遵循以吸引增量和提升存量并重的基本路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重大核心项目为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大开放的视野借梯登高、借力发展,聚力招大引强,敢于无中生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构建产业链,打造若干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建立落后产能常态化淘汰机制,全力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统筹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意、设计、研发、小试、中试基地,帮助解决融资难、征地难、缺乏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等发展瓶颈。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引导、扶持、激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工作,实施领军人才引进战略,为绿色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和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技改项目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工厂建设,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加快实施“十百千”工程,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技改、兼并重组、上市等途径,促进大企业上台阶、中企业上水平、小企业上规模,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计划。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等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划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发展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推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绿色矿业和绿色矿山建设,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等。继续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到2020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百万亩,森林覆盖率新增4.6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园林绿化面积1724万平方米,改造提升1183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绿地达15平方米以上。
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建立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扎实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滁州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推进琅琊区省级低碳示范区建设和全椒县、南谯县全国、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到2020年,确保滁州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市4个以上县(市、区)、60%乡镇和村分别建成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
新闻推荐
晨刊讯 近日,全椒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依法判处朱某某及其妻子于判决生效后30日内偿还全椒县信用联社34万元及利息,两被告如不履行,原告有权对抵押的房屋折价或拍卖,变卖得...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