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金祥 王冬梅
“过去一场婚宴办下来至少要花掉五六万元,现在村规民约一改过去的陋俗,让安徽省下不少钱,真是好! ”新年前结婚的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村民李宇才感慨地说。年已30岁的李宇才婚期一推再推,办不起婚宴是主要原因之一。
李宇才的婚礼酒宴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乡亲们办婚宴是流水席,一吃就是两三天,而如今他办的婚宴只用了半天时间;过去一桌要上三四十道菜,而他的婚宴一桌只有六荤、八素,省了一半……李宇才的婚宴上,处处透着节俭实惠的清新风气。
天长市农村经济较为发达,民风淳朴,乡亲们重礼好客,大办酒席的风气由来已久。结婚、庆生、老人过世等等,办酒席的名目五花八门。过去,一场酒摆下来就得两三天,村民间相互攀比,甚至借钱比拼。酒席办得好,送礼就自然要送得多些,人情往来的礼金由过去的100元至200元增至300元至500元。 “如果是至交亲朋,要掏上两三千元呢,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为躲避人情债,一连几年都不敢返乡。 ”说到人情债,草西村村委会主任翁秀平心里一直疙疙瘩瘩不舒坦。
在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中,天长市以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为路径和抓手,把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净化乡村风气等内容融进村规民约并向全市158个村(社区)全面推开。天长市文明办主任董旭介绍,该市各村(社区)的“两委”统一组成调研组,深入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家中,通过走访征求民意,逐步统一思想认识,分别召开党员、“三老乡贤”座谈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三堂会审”制定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倡导的节俭新风,起初曾遇到不小的阻力。去年6月初,仁和集镇掌鼓村村民吴喜民家添了孙子,村里人都替吴家高兴。因为老吴的儿子、儿媳结婚多年一直未生子,大小医院跑了好多趟,这下终于抱上孙子,吴家准备好好摆上几天满月酒,让村里人都来分享喜气。得知吴家要大办酒席的消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着村规民约上门做工作,前两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最后还是老支书出面,吴家才答应将3天的酒席压缩到1天半,喜酒照喝,喜面就免了。
像吴喜民这样想大操大办酒席的村民并非个例。万寿镇百子村村民张其朝说,家里儿女结婚办喜事,如果不办几天像样的酒席,一来没有喜庆氛围,二来不够排场,会被村里人瞧不起。杨村镇光华村村民黄伟林的态度更为直接:“乡村人家办喜事敲敲打打、摆几天喜酒,是上百年的老习俗了,不是想破就能破掉的。 ”
面对一些农民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村规民约推动不顺利的情况,天长市纪委监察局及时会同市文明办、农委、民政局等职能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乡村进一步调查研究,决定分“三步走”推进村规民约的实施。一是充分发挥乡村“三老乡贤”的作用,请他们登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开少数村民的思想“弯子”;二是用事实说话,以本村(社区)部分人家因相互攀比、大操大办各类宴席而负债累累的实例来说服群众;三是因地制宜,对村规民约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使其更贴近实际,更能被群众接受。
新街镇李坡村党总支书记郑家喜介绍,该村修订完善后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办酒宴桌数不得超过20桌,每桌菜品以够吃、不浪费为准(一般为16个菜),正席摆完客自散,不得滞留加重主家负担。这样的规定,基本上保住了主家的 “面子”,大部分村民能够接受,办一场酒席只需要以前40%左右的成本。李坡村是由3个小村合并成的大村,自从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每年为村民节约各类宴席开支80万元,“节约”宴席时间980余天。
据测算,天长市158个村、社区改变大操大办婚丧喜事的陋俗后,每年可为乡村群众节约开支1.96亿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鲍亮亮手机类商品投诉量领先【案例介绍】消费者王某购买了两部某品牌手机,使用后发现上网速度慢,很多地方无法接收信号,而朋友买的同款手机却没有这样的问题,怀疑不是正品,找经销商要求...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