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富伟在大棚里拿起两个自己种的甜瓜。
在阜南县新村镇杨湾村的一条道路旁,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绵延数里。这里是杨富伟负责管理的大棚区。这位返乡种植瓜果蔬菜的大学生,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回乡务农,科学种田,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生抉择
早上6点,杨富伟被闹钟叫醒。他迅速起床,简单洗漱后来到地里,和农户们一起给延秋辣椒掐尖。作为新村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杨富伟每天都要在地里奔波。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白色衬衫、文质彬彬的杨富伟看起来像一位中学教师。“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辛辛苦苦供我上学,就是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一份安稳的工作。”2009年,杨富伟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面临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抉择。
“我学的是农业,也喜欢农业。我觉得,在农村工作,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杨富伟说,自己在大学学了四年的农业科技,不会在农村找不到用武之地。
“神经病,城里头待着好好的,谁叫你再回到咱这乡旮旯的。”父母听说他要返乡创业都表示反对,并联合亲朋好友阻止儿子的“荒诞”行为。“我是农村出来的,从小到大都在上学,也没吃过啥苦,回家乡锻炼锻炼也是好事;再说,现在农村的条件越来越好,也能让我学以致用……”杨富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家人,回乡当起了大学生农民。
“好多大学生毕业后,宁可在城里谋一份并不理想的工作,也不愿到农村闯一闯。这是一种贪图安逸的思想,总是放不下架子当农民。”杨富伟觉得,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完全可以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新式农民
毕业后,杨富伟与爱人一同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不过,与父辈不一样的是,他们是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式农民。
“我们在地里耕作了半辈子,挣的都是一颗汗珠摔成八瓣子的辛苦钱,你一个小孩就能从土里刨出金子?”村民们对他这个大学生并不相信,有人还劝他,“大学毕业怎么不在城里工作,瞎折腾个啥!”杨富伟没有理会这些,他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然而,创业并非易事。尽管杨富伟之前做了很多功课,看书、考察,但这些似乎都是纸上谈兵,一进入实战就状况百出了。“真正种地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不像书本上说得那么容易。”杨富伟告诉记者,比如蔬菜育苗,最后长得都跟小萝卜头似的,后来才发现家乡的土质跟书上说的不一样。此外,因为没留心,大棚也被风刮坏了十几个。创业之初,一连串的打击给杨富伟泼了一盆冷水,也让他更加懂得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面对困境,只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点一点克服困难,掌握技术。”在之后的实践中,杨富伟潜心钻研病虫害防治技术,虚心向专家和能人请教实用技巧,逐渐掌握了蔬菜生产的全套关键技术。
随后,杨富伟和当地种植大户杨辉联手,成立了阜南县新村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杨富伟在,技术上的事俺就不操心了。”杨辉指着郁郁葱葱的蔬菜告诉记者,杨富伟是学农的大学生,既懂知识,又会技术,真正干起来,还是比咱没啥文化的老农民强。
带头致富
“前段时间,每斤甜瓜卖到5块钱,一亩地产6000斤。”杨富伟告诉记者,毛利3万块,去掉各项成本,一亩地大棚的甜瓜就能赚2万块钱利润。现在,合作社有500多亩土地,100多户社员,每年纯收入好几百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靠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经过几年摸索,销路逐步打开。“我们种植的蔬菜瓜果,采用多角病毒防治病虫害。这种病毒只对特定害虫起作用,安全无害,保证了蔬菜瓜果的纯正绿色。”杨富伟介绍说,因质量过硬,不少超市与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合同,产品远销至嘉兴、武汉、杭州等地。
“绿色种植是一种趋势,希望今后能带动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杨富伟说,发展现代农业,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财富。在农村实干苦干,咱大学生照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牛真子/文 郭海洋/摄
阜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