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夫妇俩一起做工
在颍泉区周棚办事处刘堂居委会,有一位身患脑瘫却自立自强的农村小伙,学修鞋、学缝纫,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他就是刘强,是一个妊娠六个半月出生的早产儿,7岁时被鉴定为一级残疾,小学五年级辍学后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技之长能养家
今年24岁的刘强在家中排行老二,从出生那天起,他一直是家人最操心的一个孩子。为了治好刘强的病,父母带着他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南京、石家庄等地的儿童医院和脑瘫研究所。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放弃康复的希望。
“我们给他取名‘强强\’,就是希望他能比别人强。这些年来,他一直是个好强的孩子。”父亲刘家政告诉记者,由于行动不便,刘强8岁才开始上小学,读到五年级就辍学了。他学过修鞋,还在周棚街上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鞋生意。后来,他打算到山东学习挖掘机驾驶技术,因为条件不具备而作罢。天性好强的刘强最终选择学习缝纫,并于2008年进入万豪服装学校专业学习车工,结业后进入万豪服装厂工作了四年时间。“刚开始学缝纫的时候觉得很难,脚一踩就跟开汽车一样,往前蹿一大截。”刘强告诉记者,自己是残疾人,不能干重活,服装缝纫对体力的要求不高,不过,学起来还是不容易,只有比正常人更加用功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万豪服装学校负责人王道新回忆说,刘强在校学习和工作期间,一直非常认真。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条件有限,但是从来不自暴自弃,是个非常上进的好孩子。四年时间,刘强掌握了服装缝纫的全套技术,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凭手艺吃饭。
在学校收获爱情
在万豪服装学校学习期间,刘强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还认识了幸福的另一半——来自阜南县王店孜乡的丁秀娟。两个残疾人相亲相爱,最终走到了一起。
“娟娟很好骗,两个棒棒糖就哄来了。”提起恋爱那段经历,刘强对记者开了一个小玩笑,话语间透着暖暖的幸福。原来,丁秀娟的家人一直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对象。其实,刘强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父母亲都是泥瓦工,平时在市区做装修,收入比较稳定。前些年给刘强治病花了十多万块钱,家里并没有欠债,而且还靠装修的收入盖起了两层小楼。2011年,刘强和丁秀娟在亲人的祝福声中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今年春天,他们的女儿降生了,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记者采访发现,刘强的父母非常喜欢这个能干的儿媳妇,孩子生下来不久,她就开始到厂房里干活,起早贪黑从来都不嫌累。春节前,他们打算带着一家人到阜南走一趟亲家,把小孙女带给亲家看看。
加工被单收入高
去年春节前,刘强和丁秀娟辞掉了万豪服装厂的工作,回到老家办起了被服加工厂。招了5个工人,一辆电动三轮车、五台电动缝纫机、几把尺子和剪刀就是这个家庭作坊的全部财产。
“别嫌我们的工厂规模小,生意好的时候,一个工人一个月能挣一千七八百块钱。”刘强告诉记者,临沂商城一家被服批发企业向他提供布料,经过简单的裁剪和缝纫之后就能上市销售。工人是他自己培训的,取货送货用电动三轮车,一床被套的加工费在五毛钱左右。一年来,他们不但让周边的亲戚邻居在家门口找到了活干,而且还积累了一点家底。孩子出生以后,生活开销比以前高了很多,夫妻俩干起活来也比以前更加卖力。
由于路况较差,每次取货送货,两个人总是结伴往返于临沂商城和刘堂居委会之间。“我们俩一起去就是怕把货弄丢了,一捆被罩10床,丢了的话就要按15块钱一床照价赔偿。”刘强说,平时在厂里忙得顾不上说话,借取货送货的机会还能培养一下感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