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黄岗镇教师朱郎平向记者介绍贺胜台的历史传说。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在阜南县黄岗镇四里湖畔,有一处高出地面六七米的高台,当地人称老夯台,也称贺胜台。早在1956年,这里就出土过带孔石铲、石斧、石镞和陶纺轮、陶鼎足、陶鬲足,并被考古专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近日,记者在当地向导指引下,实地探访了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土筑高台。
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贺胜台距黄岗集镇约一公里,从省道328线陶子河大桥往南步行十分钟,就能看到一处紧邻陶子河大坝的石斧状高台。这里距陶子河与谷河合流处约200米,高度与河堤相近,南侧有一口因取土形成的水塘。阳春三月,麦苗尚未齐膝,这座高台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每年除夕夜都有很多人来这里烧香祈福,南头临近水塘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春节期间留下的香灰和炮纸。”今年61岁的朱郎平曾在黄岗镇一所农村学校教书,老家在集镇西头的牛庙自然村。朱郎平告诉记者,从他记事时候起,当地就有不少人常到这里烧香许愿,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上午最为集中。这里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任何宗教设施,人们都是自发来这里祈福还愿的。1968年发大水,四里湖受淹,贺胜台因地势较高免于受淹,被当地人视作整个湖区的最高点。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这块高大的台地上种庄稼,近三亩耕地平整如砥。早春时节麦浪翻滚,这里呈现出一片诱人的深绿。
在台地北侧,有一块刻有“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贺胜台遗址”的石碑。原来,1998年5月,这里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因遗址处于两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环水,台地东南端临河处大部分被水冲刷崩塌,这里生长着一种带刺的落叶小灌木,保持了一部分水土,并在下方形成陡峭的断面,文化堆积层清晰可辨。根据碑文记载:文化堆积层厚3.55米—4米,分上下两层,土质呈黑灰色。在地表3米—3.5米以下为0.55米厚的灰层,夹杂大量蚌壳、陶片和兽骨。其中,下层为二里头文化层,上层为商文化层。
难忘香灰烤干蔗
每年除夕夜,住在贺胜台周边方圆十里的居民都会在吃完团圆饭后,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香蜡纸炮,扶老携幼到贺胜台祈福。这就像是一场亘古不变的宗教仪式,从天黑到天明,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当然,对很多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他们跟着家人到这里烧香,主要目的还是来品尝香灰烤甘蔗的美味。
“除夕夜,家家户户来这里烧香,一些卖水果的商贩就会拉来几捆甘蔗,烤热了卖给烧香的人吃。”朱郎平告诉记者,当地人守岁的方式与其他地方不同。这天晚上,不少人走出家门,到人头攒动的贺胜台祈求下一年的平安。这个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口袋里总会装着一些零花钱,买几根烤好的甘蔗,坐在台地东侧的堤坝上趁热啃上几口,温热甘甜的汁液很快就能驱散冬夜的寒冷。虽说这里是无遮无拦的荒郊野外,料峭寒风吹得人直打哆嗦,但成堆的香火、齐鸣的鞭炮和此起彼伏的烟花总能给人一种原始宗教般的温暖和神圣。来这里烧香的人一般都说不清楚,他们信仰的神灵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福祉,只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贺胜台南侧的崖坡前,香灰堆积一米多厚,随处散落的鞭炮碎屑在雨水的浸润下已经发白,高台上生长的几丛小灌木上也缠了不少红色的塑料袋,被春风刮得呼呼作响。“这些大盘香都是用木屑加工的,烧起来的时候红彤彤的,甘蔗插进去几分钟就烧熟了,吃起来有一种木头的香味,与水煮甘蔗不同。”朱郎平告诉记者,大人烧香祈福,多少有点迷信色彩,但是,孩子们聚在一起吃甘蔗,只是为了单纯的好玩。时间久了,人们就把这种祈福活动与烤甘蔗的美味联系起来,只要提起贺胜台,就连做梦都是甜的。
贺胜台遗址的由来
贺胜台遗址,这个地名从何而来,只要问一问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都会给出一个同样的答案。相传,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大败金兵之后凯旋,路过四里湖,并在此筑起一座高大的台子,以庆贺胜利,所以就取名“贺胜台”。
“历史上,对于岳飞有没有到过黄岗镇并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但是,岳飞率兵挺进中原确是有迹可循的。”朱郎平告诉记者,为了寻找“贺胜台”这个地名的出处,他查阅过大量史料。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兀术大举入侵中原,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此时的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时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
新闻推荐
制图:实习生常远平 本报讯 (记者 程榭 张凯培 通讯员 洪海峰 张利军)记者近日从阜阳海关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达16.6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40.8%,超全省平均增幅44个百...
阜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阜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