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世曲折、生活坎坷,却始终坚持关爱亲人、善待他人;如今已近古稀之年,仍赡养着两位高龄老人:一位是生母,另一位是并无血缘关系的“婶娘”。两位老人都行走不便,他和妻子既要将一日三餐送到面前,还要服侍生活起居……他,是颍州区程集镇贾庄村村民田宏友。
忘却恩怨:他一手撑起两个家
田宏友出生于1951年,小时候生活在阜南县郜台乡。成年后,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了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与他生活在一起的父亲,其实是他的继父,在他两岁时,父母关系不睦,母亲带着他改嫁过来,而他的生父姓谭,住在阜阳城西程集一带。
28岁那年,田宏友在一个亲戚家里见到了生父,父子俩抱头痛哭。当时,田宏友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一家人和睦安定。生父不忍打乱他的生活,要求他继续留在阜南。考虑到生父家中没有男孩,经过商量,田宏友将自己6岁的儿子送回了程集生活。
从此之后,田宏友有了两对父母。他自己靠着打鱼、种地、做小生意,收入让周围的乡亲都很羡慕,而生父因为身体不好,生活窘迫。田宏友和妻子屠文英就经常给生父一家送钱、送粮,逢农忙时节还帮忙抢收抢种。
1991年,生父一家所住的老房子岌岌可危,四面墙壁不得不用棍子顶着,生父年老多病,拿不出钱修缮,田宏友二话没说,出钱给父亲翻盖了三间红砖瓦房。
孝亲敬老:带着亲娘侍奉婶娘
1992年,田宏友的生父因病去世,夫妻俩含泪为父亲办理了后事,尽到了他作儿子的本分。父亲虽然不在了,但父亲第二任妻子谭王氏仍需要照顾,田宏友夫妇并没有因为血缘关系而断了与婶娘的联系,仍然常从阜南回程集看望,年年回乡帮着婶娘种庄稼。
转眼到了2001年,田宏友的子女都已成家,他与妻子商量着在阜城开家小饭馆,并且找好了房子。意外恰在这时发生了:谭王氏在干农活时从麦秸垛上不慎摔下受伤,生活上需要照料。
起初谭王氏由其女儿照料,田宏友给予资助。没过多久,见妹妹照料辛苦,田宏友接下这个担子,由自己继续尽一个儿子的责任——尽管他与谭王氏并没有血缘关系。
2003年,田宏友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田王氏也接回程集,同时照顾两位老人:父亲的前后两任妻子。
传递孝爱:乡邻、后辈受到感染
虽然户籍还在阜南,但田宏友最近十多年一直住在颍州区程集镇,这一切都是为了方便照顾他身边的两位老人。
田宏友自己虽然已66岁,但他勤劳的品质从未改变,他与妻子屠文英一共种了7亩多地,另外还养了4头黄牛,平常的收入足可维持自己的生活,虽然儿女们生活越来越好,但他坚持不让儿女接济。田宏友的三个儿子都在江苏常州,有的自己做生意,有的在打工,但他们回乡后都会到父亲现在的家——程集镇贾庄,不仅看望父母,还有两个奶奶。
目前,田宏友的生母田王氏已是88岁高龄,其婶娘谭王氏也已87岁,他们都已无法独立行走。田宏友与妻子屠文英一直尽心照顾着他们,一日三餐端到面前,天气好的时候搀扶着他们出来晒晒太阳……
田宏友夫妇的举动感染着众多相邻,他们提起田宏友对待两位老人没有差别的孝心都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家中的晚辈们也都很支持他们的选择,不管是田宏友的儿孙,还是包括谭王氏的外孙、重外孙,逢年过节登门,都要准备双份的礼品送给两位老人。正是这份质朴的情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吕乃明)笔者从10月29日阜南县召开的退出村医生活补助工作动员会上获悉,该县60岁以上的退出村医每月可享受退出生活补助。 据了解,该县规定具有当地农业户籍,具有相应的职业资质,2009...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