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正是农闲时节,可阜南县于集乡于集村不少农民却为挖地窖忙得热火朝天。连片的芋头、生姜迎来丰收,但市场价格还未达到理想标准,利用地窖储存起来,待价格走高时出售,无疑是保证丰产又丰收的好方法,因此,大伙忙得不亦乐乎。
“真没想到,就这‘老灾窝\’,收成能有这么好,明年咱也得跟着试试。”地窖挖了一个又一个,但村民们的话题始终离不开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变化。事实上,在多年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于集村,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从去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现在,大伙的态度已从最初的质疑变成了欣喜。
于集村地处洪洼地区,绝大部分土地是岗子低洼地,最易受涝,农民种地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尤其是种植小麦、玉米,即便在正常年份也很难有好收成。因此,村里经济状况比较差,是典型的贫困村。
“要想让村民‘摘穷帽\’、走上增收致富路,还是要‘挖穷根\’,把这片‘老灾窝\’的产出提上来。”去年9月,市委统战部下派干部刘保良来到于集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他和村干部把扶贫的“药方”定位在了解决当地“种什么”、“怎么种”问题上。很快,他请来了市农委的专家和外地的几名种植大户,共同把脉问诊。在专家、大户的出谋划策下,刘保良等人终于下定决心:因地制宜,在村里发展适应性农业。
“于集村多岗子低洼地,自然条件确实不好,但是也有一些条件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这里水资源较为丰富,低洼地可以种植莲藕等喜水作物,而地势较高的岗子地,则可以种植芋头、生姜。这样一来,村里的劣势就变为优势了。”自信找到扶贫良方的刘保良,从去年秋收后,便带头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芋头、水生莲藕等特色作物。
对于刘保良的做法,不少村民一开始并不认同,甚至觉得有些想当然。但是现在,大家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芋头、生姜等作物普遍丰收,尤其是芋头,今年平均亩产预计将超过3500斤,即使按照眼下并不算高的市场行情计算,亩均收入也能达到近5000元。
“种了一辈子地,别说一亩地能收入5000元,就是2000元也没有见过。”69岁的村民张泽品是第一批将土地流转给刘保良的村民。作为种地“老把式”,他最初对刘保良的做法也不看好,但现在却变成了发展适应性农业的受益者和支持者:4亩多田的租金一年近3000元;在合作社打工,每天的工资超过50元。更关键的是,在张泽品看来,适应性农业挖掉了村里的“穷根”,为村民们带来了增产、增收的新希望。
“我们的适应性农作物种植面积有近500亩,光就业岗位就至少提供了几十个。”为了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刘保良注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眼下,合作社的效益开始显现,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现在,已发展社员100多户。
“我们要让发展适应性农业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脱贫致富之道。”刘保良说,下一步,他准备通过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和代销服务等,帮助更多村民发展适应性农业,以此摘掉“穷帽”、发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 陈明浩 刘利军
阜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阜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