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一家人踏青休闲的好日子。此时,被父母遗弃的孤残儿童,却失去爸爸妈妈的关爱。近日,记者走进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看看这些孤残儿童入住新家后的生活,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春天的希望和爱的温暖。
福利院中好春光
走进新建成的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只见大院宽敞舒畅,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康复综合大楼;道路两旁是绿化带,园林工人们正在栽植红叶石楠和黄杨树。春光照耀下的市福利院充满着阳光和温暖。
市福利院的环境整洁舒适,走进康复综合大楼内,同样让人耳目一新:这里有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养育室,还有供孩子学习的教室。养育室中整齐摆放着约8张木床,安装了立体空调和电热板,配备了衣帽间和卫生室。“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戎丽说。
据了解,受“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和市福彩公益基金的支持,新落址的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于去年9月建成使用,如今正在实施绿化工程。戎丽说,老福利院已有50多年历史了,交通不便,老房子中光线黯淡,空气潮湿,凳子、桌子、床等设施也已陈旧。如今新福利院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教室宽敞,窗明几净。
目前,市福利院共有200多名儿童,其中100多名在福利院里集中供养。据了解,院里收养的是经本地公安机关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婴。他们几乎都有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其中约60%患有脑瘫,约10%患有唐氏综合症,约10%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有约10%患有唇腭裂或其他疾病。去年,院里又新接纳了38名供养儿童。
大家庭里温暖多
让孩子们重新感受来自大家庭的温暖,离不开“爱心妈妈”和“爱心老师”带来的无私关爱。戎丽说,以前的保育员多是周边农村、社区的妇女,虽然也很有爱心,但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去年8月份,经过颍东区公开招聘,30位爱心妈妈上岗了,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多是下岗职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两位幼师专业毕业的老师也应聘到福利院,能够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
大约下午3点钟,记者走进了一间养育室,三四个孩子围坐在饭桌旁,养育员准备喂他们吃饭。当天的主食是面条,里面有青菜、肉末和鸡蛋。有的孩子吃一口、吐一口,养育员们就细心地擦拭。“月月好棒,这么聪明,会吃饭了。好孩子,拍拍手,给自己一个奖励。”4岁大的月月腿部有残疾但智力正常,养育员鼓励她自己吃饭、自己洗碗。
在饮食方面,孩子们的饭是有讲究的。“孩子们都比较小,要少食多餐,每天至少四顿饭。食物以易于消化、有营养的为主,比如鸡蛋羹、小米粥或骨头汤。下午三点钟正在吃的这顿饭是辅食。”
下午3点半是上课的时间。孩子们排排坐,老师张晓慧教他们唱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张晓慧一边唱歌,一边做着手势,学着老虎的样子。孩子们吱吱呀呀地跟着学,虽然咬字不清、调子不准,但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快乐。
期待社会多关爱
“一群年轻的保育员和具有专业技能教师的加入,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令人欣慰的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对福利院的关注越来越多,献爱心的人次和捐赠每年递增约10%。去年安徽国元保险公司捐赠了36张儿童床,纽贝滋阜阳经销商捐赠了100多箱牛奶,阜阳市混泥土协会捐了三万元钱……”戎丽说。
虽然有社会捐助,但福利院在改善孩子们生活条件时仍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院里的孩子体质较差,生病住院次数多,一个孩子的心脏手术就要好几万元,除去医保报销之外,医疗康复花费仍然很大。加之,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福利院的开支也随之增大,而政府的拨款是有限的,资金紧张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限制。”戎丽说,正因为如此,他们每笔的开销都是精打细算的。
“健康的孩子会有许多家庭申请收养,但是孤残儿童往往会被忽略,希望更多热心公益的人能关注、爱护他们。”戎丽说,平时有一些志愿者来看望孩子,但经常到福利院服务的志愿者还很少,希望志愿服务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其实,这些孩子非常渴望得到成人的拥抱、握手等一些身体方面的接触,人们的关爱会让孩子特别开心,如果志愿者能够定期来到福利院,与孩子沟通、交流,将对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邓翔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