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阜阳市遭遇今年入冬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甚至出现局地能见度不足20米的大雾,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气象台和环保部门有关专家,详细了解这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危害程度。
大雾连天行路难
“雾太大了,从阜阳到阜南35公里,没想到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家住蓝色雅典小区的李斌在阜南县城开了一家婚庆公司,每天往返于市区和阜南之间,平常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大雾却让他多花了一个小时。“市区的雾还小一点,出了城就发现眼前白茫茫一片,最快只能开30码。”
和李斌一样,在颍上县实验小学工作的丁士阔老师也遭遇了同样大雾。12月20日上午七点,他骑摩托车从三十铺镇出发赶往颍上县城,平常二十分钟的车程,他却用了整整五十分钟。丁士阔说,“出门就看不到前面的路,路上的车也没有平时多,想找个参照物都难。”
气象部门:气温偏低是主因
“入冬以来,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到了夜晚,温度逐渐下降,空气中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悬浮在近地空气层里,雾就形成了。”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刘娟介绍说,近段时间,阜阳市部分地区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具备形成大雾的湿度条件;一旦气温下降,风速减小,极易形成弥漫数十公里的大雾。
从阜阳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看,12月20日前后,既有雾也有霾,主要原因就是气温偏低,空气湿度较大。刘娟表示:阜阳多个气象观测站主要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大气成分的实时监测属环保部门的责任范围。
环保部门:颗粒物是霾形成的主因
据了解,霾的形成与区域工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记者从市环保监测站了解到:空气中的颗粒物是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近段时间,对阜阳市空气质量构成威胁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而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建筑工地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由于阜阳城区现有的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只能提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指标的监测数据,目前还不能提供PM2.5的相关数据。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阜阳市首个PM2.5监测站点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14年下半年投用;此外,阜阳市将提前升级完成另外2个监测站点的建设任务。最迟到2015年,阜阳市将公布PM2.5等相关监测数据。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内,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工地和地表扬尘等污染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但是,到底影响有多大、分别占有多少比例,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检测数据可以分析;PM2.5的相关数据,只有等监测设备建成投用后,才能向社会公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