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楠
12月8日中午,颍上县耿棚镇文化站书法培训室里,初二学生罗茜正和十几个孩子一起,拿着手中的毛笔,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练习楷书。尽管已是中午时分,但罗茜依然没有回家吃饭的意思。因为从去年暑假开始,镇文化站的书法培训室对她来说,就成了“节假日培训学校”,而且在这学习书法是完全免费和自愿的。
事实上,罗茜享受到的免费书法培训,在耿棚镇文化站提供的常态化“文化大餐”中,仅是其中的“一道菜”,而能够享受这份“文化大餐”的人,也远不止罗茜一个。
“文化站自建成以来,我们就把它当作一个能够真正为群众带来文化实惠的‘充电站\’来打造。”耿棚镇党委宣传委员卢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是农村群众面临的问题之一,作为颍上县几个较大的乡镇之一,耿棚镇也不例外。为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自2009年建起文化站开始,该镇便在文化站的软硬件上下起了功夫:高标准配备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额外”建设免费书法、舞蹈培训场所,请农技专家常态化开办讲座、培训班,聘任专兼职教师为农民、孩子授课、培训……
几年来,镇文化站俨然成了全镇群众的免费文化“充电站”。截至目前,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服务群众近万人次;常年利用节假日、周末开办的舞蹈、书法班,更是让860多人次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同龄人一样的兴趣培训机会。
要讲文化站的具体业务,家住耿棚村的蚕农卢友敬也许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心里明白,近几年来,镇文化站没少帮自己的忙。
今年4月初,卢友敬和全镇200多户蚕农一起,被请进文化站听课。令他和乡亲们没有想到的是,给他们授课的都是平时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省级专家。“这些专家不但为俺面对面授课,还手把手地交俺春季桑园管理新技术,并向大家免费发放了田里正需要的二氢钾叶面肥。”卢友敬说。
卢友敬和乡亲们也许并不清楚,仅今年,镇文化站就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给近1500多人次群众送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如草莓新品种引进知识、桑树越冬防冻技术等。用他的话说,这些培训班、讲座里传授的内容,都是“回去就能在田里用得上的好东西”。
“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文化站,开辟一些新的文化服务项目。”耿棚镇文化站长卢勇表示,将通过开展更多的文化服务项目,让文化站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充电站”的作用,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更多看得见、用得着的文化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