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原野
三十年前,一个非农业户口,曾经让很多渴望改变身份的农村人趋之若鹜。在某种意义上,户口已经成为横在那个时代人们面前的一道坎。
计划经济约束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家里如果有人吃商品粮,是非常了不起的。”颍上县半岗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李文娟告诉记者,那时候,只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人才能吃上商品粮,拥有一个商品粮户口跟现在考上公务员差不多,都会让人另眼相看。
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当时,农村人只能通过三种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份,才能享受购买商品粮待遇。这三种方式分别为:考上中专或者大学、参军在部队提干、被国有企业招工。符合这三个条件之一的农村人都能到当地粮油管理部门转粮油关系,低价购买商品粮。而事实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够通过这三种方式改变身份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李文娟告诉记者,当时,她父亲在食品站工作,属于吃商品粮的公家人,每月能够按照标准购买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商品都是计划供应,家里如果有一个能够享受这项待遇的人,生活条件就能得到很大改善。
“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子女的户口跟着父亲,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都跟母亲一样,是农村户口。要是母亲吃商品粮的话,我们也都能跟着母亲吃商品粮。”
农业户口受追捧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户籍制度对农村人口的约束越来越小,特别是打工潮兴起以后,人们发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拥有农业户口抑或是非农业户口,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农业户口还能享受更多的实惠。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文娟办理民师转正手续的时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以,孩子们的户口都是农村户口。让李文娟一家没想到的是,农村户口也有“吃香”的时候。
“我们家的两个孩子都是农业户口,他们都按照规定分到了耕地。”李文娟告诉记者,她之前是民办教师,转正后户口转成了非农,爱人是颍上县化肥厂的工人,招工的时候也把户口转成了非农。由于都是吃国家饭的工作人员,李文娟夫妇都没有耕地。1991年淮河发大水,救灾物资优先发放给农业人口。农业税取消以后,李文娟的一双儿女能够领到各类农业补贴,而李文娟夫妇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李文娟的一双儿女不打算把户口转成非农,因为即将开始的土地确权将要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
是去是留难取舍
虽然都是农业户口,但通过个人努力,李文娟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五年前,儿子王兵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安徽建工集团工作,去年又在合肥通过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住房,算是在合肥安了家。
“我本来打算把户口迁到合肥,以后有了孩子,上学就方便了。”王兵告诉记者,只有把户口迁到合肥,孩子才能在房屋所在的学区就近就学。自己的户口不迁过去,孩子就上不了户口;而如果现在把户口迁走,自己的耕地就要上交给村里。
现在,从农业户口转到非农业户口容易,从非农业户口转成农业户口却非常难,毕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耕地这种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
王兵打算观望一段时间再作决定,因为他现在还没打算要孩子,不希望在户口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新闻推荐
颍上县招商引资工作纪实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