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启俊
“以前屋后就是个废品收购点,垃圾堆得到处都是,臭味老远就能闻到,夏天俺都不敢开门窗。”村民杨传美说,“现在可好了,政府可是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在颍上县十八里铺镇,102省道边的三个废品收购点,因为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曾是当地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在近期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行动中,镇党委政府多次上门宣传动员、组织清运,成功清理了这一环境“顽疾”,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不仅仅是“脸面”,更关乎千家万户。在十八里铺,干实事、解问题的集中整治,赢得了众多村民的称赞。在集镇的服装街,镇党委委员余颍指着畅通有序的街道告诉记者,以前街上都是经营户搭建的铁皮棚等违章建筑,杂乱无序,清扫垃圾也无法开展。“这次集中行动中,我们下决心解决集镇违章建筑问题,经过积极宣传,经营户们都很支持,目前已成功拆除违章建筑370间。”
在对违章建筑、露天垃圾进行突击治理的同时,十八里铺镇加大投入,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垃圾清扫保洁制度,目前全镇已清运垃圾2000多车、柴草垛900多个,清理河塘3万平方米,消灭了露天垃圾堆。同时,在集镇、各村建立了100多人的保洁员队伍,配备清洁车2辆、保洁车134辆,保障了农村垃圾及时清理。
“脏乱差”,是农村环境切肤之痛。11月14日开始,颍上县向这一“顽疾”宣战,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在全县开展了以“清洁集镇、清洁道路、清洁村庄、清洁沟塘”为主要内容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向垃圾宣战,切实改变全县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扎实推动农村环境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近日,记者沿着颍上县八里河镇康潘路一路行来,发现沿线的尤湖村、王新庄村水泥村道干净整洁,路边树木成行,村民房前屋后也收拾得整整齐齐……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柴草垛、盖房子的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现在好了,全部整治一新。”村民们高兴地说。
“康潘路沿线是八里河镇最偏远的乡村,以前脏乱差现象严重,我们利用这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对建筑垃圾乱堆放、河沟倾倒垃圾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八里河镇镇长王文新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已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机械200余台次,发动干群5000余人次,清运垃圾150余吨,拆除违章搭建摊点12处等。
王文新说,目前八里河镇渔民、潘冲、马店三个社区已实现了卫生保洁市场化,在其余的8个社区、村,也按照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配备垃圾桶,建设垃圾掩埋场,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清理的问题,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推一推动一动,催一催扫一扫”,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如何以长效管理巩固集中整治的成果,实现长治久美?颍上县委有关同志告诉记者,这就需要“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制度管事”。
“这次集中整治月行动中,我们着力健全乡镇环卫保洁管理队伍,村(社区)确定专职卫生监督员,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村规民约,建立环境保洁规章制度等,以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颍上县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一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组建保洁队伍,村庄原则上每300-500人配备1名专职保洁人员,镇、村配备垃圾清运转运人员;二是配建环卫设施,每10户至少配备一个垃圾桶、池,社区、村配备垃圾清运车等;三是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四是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试点,有条件的乡镇试行通过招标引进物业公司进行保洁管理。
目前,颍上县已投入4659万元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全县建立了2823人的农村保洁员队伍。“让环境卫生队伍、基础设施真正运转并发挥作用,重点是资金保障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农村环境卫生资金。”颍上县文明办主任朱培灵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程榭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