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徐东升 闫翊 周兵
前段时间,颍上县鲁口镇居民王奎新从外出务工地赶回了家乡,目的只有一个——看病。原来,王奎新家境并不富裕,长期在外务工、身体又一直不太好的他,想在外就医首先就要交纳较大数额的押金。因此,手头现金并不宽裕的他,对是否住院治疗,一直很犹豫。
今年开始,颍上县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施行“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王奎新发愁的治疗费用问题,终于迎刃而解。得知消息后,他特意从务工地赶回家乡治病。“就算没有钱,也能先到医院把病治好,然后再付钱。而不是没钱就不给治,或者立马停药。这个‘先治病、后付费\’模式,对老百姓真是太好了。”现在的王奎新已得到颍上县中医院的妥善治疗和护理,提起自己受益的“先治病、后付费”模式,他打心眼里高兴。
王奎新或许并不知道,自今年颍上县实施“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以来,已有6800多名患者像他一样,直接享受到了当地医疗制度改革带来的实惠。
“‘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颍上县卫生局副局长张乐林介绍,通过该诊疗模式的实施,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的患者,只需向就诊医疗机构提供参合证、身份证并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即可入院治疗。出院结算时,只需向诊疗机构支付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的个人承担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进而与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结算。为了保障该诊疗模式落到实处,该县在安排县财政预拨3800万元垫付资金,减轻医院垫付资金压力的同时,还要求各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收费标准、职能服务项目内容,并根据“先住院、后付费”的实施方案,贯彻一日清单制,让百姓明明白白花费,明明白白看病。
“除了使患者的及时医疗救助得到有力保障,该诊疗模式的实施,也大幅改善了医患关系。”张乐林介绍,纳入该县“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服务范围后,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全县医院的患者数量和医疗收入明显增加。同时,在摆脱大量资金垫付压力的基础上,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实施一日清单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大大改善了同患者之间的医患关系。
“以前我们除了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之外,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看病人有没有欠费,并一天两遍地告知。而现在,我们和患者就完全不用担心这方面问题。”对于张乐林的说法,润河镇卫生院的护士们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以往,若患者的治疗费用不能按时交纳,医院可能就不得不中断治疗,因此极易引发医患矛盾。负责通知交纳费用的护士们,更是常常要直接面对患者的责难。随着“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的实施,这些问题对医患来说都不再是困扰,双方关系自然也就更加和谐。
张乐林介绍,下一步,该县卫生部门将向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力争使“先治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在该县实现全覆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冯启俊 夜幕降临,阜城淮河路上华灯齐放,五光十色,蔚为壮观;泉河十里长堤上,灯盏如星,...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