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花鼓灯队在排练。
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本报记者 程榭 通讯员 王鹏飞
“十二五”期间,颍上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让文化工作重心面向基层,让群众受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
广场上,群众们正在自娱自乐排练节目,迈着整齐的步子,大家愉悦地跳起广场舞;农家书屋内,下棋的孩子们正在捉对厮杀,认真劲头不输专业选手。不远的文化墙上,好人好事事迹令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近日,记者来到颍上县陈桥镇三王村农民文化乐园,处处可以感受到基层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从文化乐园投入使用后,咱村的老百姓都能在这里汲取文化养分。”三王村村干部告诉记者,根据兴趣爱好,年轻人可到文化活动室学习科学种田、结构调整知识,老人们可以到广场上健身、跳舞,孩子们可以到农家书屋。使得课外生活过得有意义。此外,依托农民文化乐园,三王社区还每年举办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活动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三王社区旅游参观。
基层需要文化,老百姓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十二五”期间,颍上县大力推动基层文化场馆建设,目前已在30多个乡镇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农家书屋也覆盖进了所有行政村,同时县群众剧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文化广场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颍上人民的文化质量。
“我们依托各地文化场,所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颍上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举例说,得益于文化场所的带动作用,目前,南照的河蚌仙子、谢桥的龙灯、慎城镇小车灯、旱船、夏桥的狮子灯等民间艺术相继得到发展和传承,全县30个乡镇,每个地方都形成了民间艺术特色。
如果说文化基层场馆是丰富基层文化社会的“大课堂”,那么实施一系列新型农民培育活动,则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合治致富。近年来,颍上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万农民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逐渐向新型农民转变,进而促进了家乡发展。2014年,颍上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0068人,就业技能培训4259人。
培训一人,受益一家,带动一片。通过新型农民培训,颍上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专业户和专业村,现代农业、沿淮适应性农业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种养有规模、布局讲科学、品种最优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十铺镇马户村农民科技协会、谢桥镇小张庄养鸡协会、八里河镇渔民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玉洁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