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的逐步到来,精神赡养成为了“空巢家庭”中衣食不愁的老人的新需求。正如起诉至法院的王老太所说:“起诉孩子们的目的不是向他们要钱,其实是想让他们常回家看看,陪陪我,说说话。 ”日前,肥西县法院调结了此案,老人和五子女达成了调解协议。
家住肥西县官亭镇的王老太和老伴婚后养育了三男二女,子女成家立业后,老伴却丢下她撒手西去。老父过世后,在合肥市区工作的子女们就叫王老太轮流到各家生活,可因为她不习惯城市生活,无奈之下,子女只得让老人独自在老家生活,每人每月准时给老人生活费。
接到法院传票后,五子女都表示很惊讶:“自己明明按时支付生活费,怎么还把我们告上了法庭呢?”原来,虽然子女们都能按时支付老人生活费,但却因为工作忙,很少回家看望老人,使老人感觉子女对其关心不够,所以才听人支招,想通过打官司让子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庭审中,面对子女心怀忐忑的老人和心怀怨气的子女们,陷入了僵局,法官遂做起了子女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老人不仅在物质上有需求,在精神上更需要关心,懂事明理的五个儿女搞清楚情况后,都主动保证将尽量多回家看望老母亲,并在法官的主持下和王老太签订了调解协议。
法官提醒: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不可否认,给老人赡养费,请保姆照顾老人是一种孝心,但是金钱与保姆代替不了亲情,为人子女者,不能忽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要转变“养老”观念,不仅要让老人吃好、穿好,更要从精神上关心老人,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聊聊家常,尽量多抽空去探望照顾老人。 (程磊)
新闻推荐
本报首个报名大学生来肥受助●首批申请的近百名贫困学子信息已交给省人口基金会●提醒:已通过本报报名的读者,请同时向村里提交申请
●首批申请的近百名贫困学子信息已交给省人口基金会●提醒:已通过本报报名的读者,请同时向村里提交申请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