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异常性气候现象频频出现,农户在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也在递增。农药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为此,植保部门不断呼吁农户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安徽省病虫害绿色防控开展情况如何?农户又可以采取哪些绿色防控技术?
农户用药有误区
“现在有的农户在中晚稻种植季节要么不打药,要么每个星期都打药。 ”肥西县三河镇茂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茂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在正常年份水稻种植户的用药成本都在100元/亩左右,个别农户亩用药成本甚至达到200元以上。频繁用药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作物产生药害并且影响了下季作物的生长。
记者了解到,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劳力,他们普遍缺乏使用农药的知识,不能系统防治田间病虫害,对绿色防控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出现了打保险药和不防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破坏了农田生态,导致青蛙等害虫天敌锐减。随着农田自然控害能力下降,出现了“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现象。
便宜药也能防治病虫
“由于一些国产生物农药见效慢,而农户一般只看直观效果,使得价格低廉的国产生物农药被农户舍弃。 ”省植保总站副总农艺师包文新说,农户防治水稻螟虫时越来越多使用杜邦公司生产的杀虫剂康宽,每亩需花费20元,虽然它的毒性很低,但仍然是化学药剂。如果农户合理使用国产Bt生物杀虫剂,不仅每亩的花费只有1—2元,还依然能够得到很好的杀虫效果。又如日产满穗杀菌剂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每亩使用成本14元,而农户使用井·蜡质芽孢杆菌亩成本只有1元/亩。
“现在关键是要树立对病虫害的容忍态度。 ”包文新副总农艺师介绍说,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要依照“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的原则,既能控制住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又能使作物单产不降低。记者了解到,今年安徽省规划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1800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00万亩,其中水稻700万亩,小麦1000万亩,玉米100万亩。
包文新告诉记者,实施稻麦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治,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假冒伪劣农药进入市场,有利于淘汰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农药。另一方面,按时使用对路农药防治,按防治指标用药,能够避免农民因不懂而滥用农药。
“仅按指标合理用药、节省防治用药而言,专业化防治与农民自行防治相比,每亩可减少施药1—2次,按每亩减少常规农药用量100克计算,安徽省每年可减少商品农药用量1万吨。以每吨4万元计算,一年就是4个亿。 ”包文新对记者说,“这还不包括农药生产与使用污染环境所带来生态负效益。 ”
生物防治并不难
记者从省植保总站了解到,为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安徽省植保部门以园艺作物和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已优化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如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上,应用推广深耕灌水灭螟技术,种子处理预防病虫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昆虫性诱剂等诱杀技术,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苏云金杆菌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技术,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技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技术,防虫网、无纺布秧田覆盖预防病毒病技术以及醚菊酯防治稻飞虱等技术。
在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上,应用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技术,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适期播种以减轻病虫为害技术,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源农药和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高效低毒杀菌剂防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技术,阿维菌素、吡虫啉、腚虫咪、辛硫磷、毒死蜱等防治小麦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虫害技术。
包文新副总农艺师告诉记者,如果农户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把握适期,选准药剂,兑足水量,喷准部位,保持水层这几项原则,多项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到位,农作物的产量是不会降低的。
本报记者 喻寒松
新闻推荐
秋播用肥每亩要多掏五六十元钱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