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旱情持续。各地干部群众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旱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旱情是天灾,但是,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方面,“人祸”加剧了天灾,值得人们反思。
塘坝沟渠不蓄水无水可用发了慌
抗旱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水源。夹在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缺水之地。大修当家塘 “把水留住”,成了分水岭农村地区蓄水的普遍选择。
在今年的抗旱过程中,地处江淮分水岭脊处的肥西县官亭镇格外重视“把水留住”这一工作。通过综合治理,目前该镇已建有四百多口当家塘坝,每个塘坝的蓄水量最少都在上万方左右。早在今年旱情到来之前,四百口当家塘坝早已蓄满水。
但记者也发现,部分地区的当家塘雨季来了不蓄水,干旱来了没有水。凤阳县一位读者告诉记者,村里的当家塘,尤其是大量散布在田间的大大小小的池塘坑坝沟渠,平日里无人管理,雨季下雨时没人过问。很多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要么在当地打工,要么在家“兴”点副业,要么做点小生意兼顾打打麻将,总之,在偶尔来临一场大雨时,无人关闸蓄水,无人扛起锹锨到地里挖开田缺引水入田入沟入塘,任由雨水白白流走,导致现在无水可用。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大雨来时,当家塘坝沟渠都及时蓄满了水,即使面对旱情,也会镇定自若。
沟渠豁口多 浪费无人管
面对旱情,一方面是紧张的水源,另一方面却是极其粗放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的观念还没有引起部分农民的重视。
记者今春在霍邱县农村采访时看到,因为插秧用水需要,一些农民用水泵从当家塘抽出水,直接通过路边的水沟流到远处的田中。水沟里杂草丛生、豁口众多,很多水还未流到田里就白白的流失。
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更是极大地浪费了水。这种方式灌溉时任水在地面漫流,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灌水的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
记者老家有一个小二型水库,今夏放水期间,虽然水库承包人与水库下游两个用水村组的村民组长约好集体放水用水,但在第一次放水时,组长带人把水库闸门放开后,一行人径直离去,晚上也不来关闭闸门,导致库水长流了七天七夜,十分之九的水都没用上,而是顺着沟渠放跑到了下游,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该水库的闸门刚由承包人关上没几天,上述村组的一户农民又找到了水库承包人,要求为他一户再开闸放水,理由是前番七天七夜放水期间,他在邻村做建筑小工,没人通知他。
有水用时不浪费,才能在关键时候用上水。农村地区长期用水的低成本造成了部分农民不珍惜水,甚至浪费水,时下的旱情理应引起这部分人的重视。节约用水,不应仅仅是个口号。
为了自家 不顾大家
对于“干渴”的庄稼来说,早一分钟“喝”上水,就能获得多一线的生机。抗旱过程中,时间就是庄稼的生命。然而,一些农民只顾自己抗旱,不管他人庄稼死活,因为一己私利,造成了其他村民利益的损害。
霍邱县高塘镇一位读者近日告诉记者,村里两户村民因为抢水大打出手,甚至故意破坏抽水器械,耽误了其他村民的正常灌溉,行为十分恶劣。和县姥桥镇一位读者告诉记者,村里一位养鱼户就是不愿意放水让大家灌溉,引发民愤。
应对灾难,人人有责。一个人的庄稼保住了,全村的庄稼都受灾了,这样的损失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在旱灾加重之前,基层干部就应发挥调度指挥作用,合理的调度水源,组织科学灌溉,及时调解用水纠纷,如此才能将旱灾的损失减到最小。
本报记者 陆杨
新闻推荐
秋日午后,肥西县严店乡养殖户朱兴才丢掉饭碗,便急匆匆地赶到该乡的“幸福生活e站”,今天,这里有县畜牧水产局专家进行科学养殖讲座。严店乡地处巢湖之滨,毗邻合肥市滨湖新区。近年来,随着合肥市建...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