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旱情,给多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面对来势汹汹的灾难,种粮大户们在想什么?我们还能多为农民做些什么呢?
呼声一:期待建个爱心档案,灾难来的时候不再孤独
“起初,我还怀着侥幸的心理,后来看到越来越热、越来越干,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舒安村种粮大户廖圣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进入8月份以后,水稻即将抽穗灌浆,急需用水。廖圣玖跑遍附近的小沟小河,发现所有的水塘都见底了,这时候才知道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焦急的廖圣玖发现跟自己情况相同的农民为数不少。 8月13日深夜,无助的廖圣玖给记者打来电话:“我的水稻全要干死了,附近塘里却一滴水没有,也没有人来帮帮我们。我该怎么办?我急得想上访了! ”田里的稻苗已经卷曲发黄,廖圣玖和附近的农民四处求水不到,只好奔向县政府。县农委和乡镇的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情况后,通过水务部门协调让30里外的上游一条河放水。 “由于到处都缺水,最后只浇灌了20%,还有160亩没有浇到,这部分稻田全部绝收。 ”廖圣玖无奈地说。
与干旱的折磨相比,无助更让人觉得坠入深渊。 “灾难来的时候很孤独。 ”廖圣玖感叹说,种粮这些年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把粮食种好。今年这样的灾情是从未经历过的,感觉自己一下子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也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再种粮了。 “真希望有个组织能给种粮大户建个档,在遇到灾难时可以主动对接联系、提供咨询和服务。 ”廖圣玖说。
呼声二:花大代价难避绝收,抗旱补贴直接补大户
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种粮大户李世保种植了近千亩粮食,这些日子,他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有百分之一希望,绝不丢弃一分田。把抗旱进行到底,相信人能胜天”,然而直到8月14日,他的千亩稻田仍有一半面积未能解渴。
“有1个多月没有下雨了,而我的稻田全是靠水塘供水。”李世保说,为抗旱可以说是翻山越岭,把所有能利用水源都利用起来,不惜一切代价,救一亩是一亩。现在已经动用水泵20台,有5口水塘抽干了;每天劳力十几号人,抗旱投入已经有6万元。记者在现场看到,水稻田间的地块已板结,水稻苗萎缩发黄。“听说省里下拨了不少抗旱补助,不知道能否对我们大户贴补一点,弥补一下损失?”李世保询问记者。当得知这个补贴是补给政府部门,用来帮助农民抗旱的。他的眼神顿时黯淡了下去。
眼下,大宗农田都有农业政策性保险,如果旱情继续发展,会不会出现坐等绝收拿保险的现象呢?李世保苦笑着摇摇头:“那330元一亩地的绝收保险,连土地流转费都不够啊。 ”
呼声三:农田水利是解题本源,把“水”留住需要合力
“希望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引水灌溉,同时提高农户水利补贴。 ”种粮大户们在采访中纷纷呼吁。
今年大旱,受灾严重的有不少种粮大户。 “很多种粮大户流转的都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岗地,防灾能力弱。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副处长王定友说,他们在近期调研中发现,一般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连片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大户很难拿到;而对流转过来的土地,种粮大户个人也不舍得高成本投入去提高农田标准。低标准农田抗风险能力自然较低。
“往年的干旱都在秋天,此时水稻基本成型,今年正赶上单季水稻孕穗关键时期,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安徽省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认为,政府的抗旱救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遇到今年这样的大面积旱情,要更多地呼吁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参与。 “在六安等个别地市,我们看到一些乡镇成立的用水合作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农民们自发地投入购买各种抗旱设备进行互助。 ”牛运生坦言,“用水合作社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较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
杨丹丹
新闻推荐
趁着政策利好的春风,如今越来越多农民表现出对开办家庭农场的极大热情。在经营过程中,农场主们是否都“顺风顺水”?他们还有哪些期盼呢?一盼:流转土地租期长一些淮南市凤台县的种植户岳卫林承包了...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