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量亮
“退休金和养老金每年都增加,家庭收入稳定”
2016年元旦假期,家住铜陵市白鹤家园小区的企业退休职工黄文胜,最大的快乐就是带着孙子一起锻炼。黄师傅告诉记者,他从工程师岗位退休,现在每月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加在一起超过3500元,他老伴的退休金也与他相当。“退休金和养老金每年都增加一点,家庭收入稳定。 ”
“安徽省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来源主要是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其增长与经济发展较为匹配。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近日发布的报告表明,受益于包括转移性收入在内的多个渠道,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人均18606元增加到2014年的人均24839元。
转移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一个重要渠道。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上半年,安徽省完成226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工作,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6元,提高幅度为1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024元。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提高幅度为27.3%,符合条件的887.87万城乡居民领取待遇;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至每人每年380元,比去年增加60元,提高幅度达18.8%。
除定额调整、与缴费年限挂钩调整部分外,基本养老金调整还适度向高龄倾斜,体现了对退休早、基本养老金水平偏低的各类群体的统筹照顾。去年实施的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明确,对2014年年满70周岁至74周岁、75周岁至79周岁、80周岁至84周岁、85周岁及以上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另增加至140元、180元、260元和330元。
针对增加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建议,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赔付标准,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住房、养老、救助等保障力度。
“惠农补贴越来越好,农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3月12日,综补,455.31元;3月15日,粮补,85.78元……在肥西县花岗镇舒安社区一组,村民丁长友打开自己的银行存折,向记者细数全家2014年以来得到的财政惠农补助情况。 “各项补贴有具体名目、金额和日期,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明白。政府惠农补贴政策越来越好,农民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各项农业补贴属于财政转移支付,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益于财政转移支付,农民持续增收,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916元,较2010年增加4631元,年均增加 1158元、增长17.1%,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增幅。2010年至2014年,全省财政累计通过“一卡通”发放27类惠农补贴资金947.7亿元,乡村农户户均增收6613.8元。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来,通过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等各类城乡劳动者,支持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程,累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500万人,财政转移支付也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2010年,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相当于全国水平的89.3%,到2014年已经相当于94.5%,相对差距缩小5.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为2227元,同期全国水平为1877元。 “2014年,调查采用了新口径,外出务工寄带回收入从工资性划归到转移性,安徽作为中部第5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寄带回收入占比相对较大,这也是安徽农民转移性收入比全国高18.6%的原因。 ”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土地流转和确权的推进,都将不同程度地拉动农民收入增长。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范和生认为,应强化政策、社保和帮扶等支持,从多方面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各地应认真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有较大提高。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扩大农村土地和林权收益,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加。
“坚持提低、扩中、调高,促进收入分配格局更合理”
受益于当地开展的财政资金配股扶贫试点,阜阳市颍东区吴寨村贫困户已经尝到了甜头。去年初,袁俊影以自家1亩耕地入股西兰花项目10年,当地政府同时实行配股,以增加分红帮助贫困户脱贫。当年8月,西兰花项目发放上半年分红,袁师傅得到700元。 “感谢政府帮忙,半年分红就有以往全年租金的一大半,预计全年收益超过1500元。 ”
贫困人口是收入增长的难点,是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关注的重点对象。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还有401万贫困人口。近日,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较大幅度增长。加大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统筹、资金聚合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以及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基础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获得收入的能力弱,因病因灾致贫的比重高,靠其自身力量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难度大。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报告认为,对剩下的贫困人口,在着力提高贫困户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的基础上,要在转移支付、扶贫济困上给予更大的帮扶。
“应灵活运用转移支付政策来调节收入,坚持‘提低、扩中、调高\’的导向,调控行业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收入,促进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 ”范和生说,应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尤其是贫困群体的直接补贴政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让全体居民共同奔小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城郡县治,天下安。 2015年,县乡人大工作步入重要发展期。省委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成为安徽人大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