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婷
从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到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
——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精确对接;“招工大篷车”送岗位上门;实现企业招工与落实政策、劳动者求职、技能培训有效衔接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安徽省把就业工作放到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 2010年以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安徽省大力发展劳务输出。近年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安徽省将单纯支持劳务输出为主,调整为以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为主。
2010年,省人社、发改、财政三部门出台意见,开展皖北农民工和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建立“区域对接、县县对接、镇企对接、校企对接”模式,促进产业与人力资源同向、同步转移。皖北24个县与18个皖江示范区县结成合作伙伴,10万多皖北农民工在皖江地区实现就业。
为了做好用工对接,一些城市还推出了“招工大篷车”活动,奔赴乡镇、社区、街道、学校,直接将岗位送到劳动者的家门口,既方便了求职者,也满足了城市大建设带来的新一轮用工需求。
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中促进就业,还包括从源头参与相关决策,积极提升就业服务发展的能力。安徽省专门编制了皖江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推进示范区人力资源扩容提质,五年内计划净增逾100万人;强化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的衔接,整合就业创业、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实施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建立重大项目用工对接机制,实施用工咨询洽谈衔接、用工服务信息快速交换、用工信息快速发布、区域性劳务对接、技能培训对接等五项制度,实现企业招工与落实政策、与劳动者求职、与技能培训“三个有效对接”。
【记者点评】促进就业要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趋势,结合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对就业进行科学引导、有力调控,这样,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有了人力资源保障,劳动者也能精确找到满意的岗位,在合理有序流动中,不断开拓自我发展空间。
从重视就业数量规模,到提升职业素质、推动高质量就业
——农民工技能培训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安徽省从过去的“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到就业数量质量“两手抓”,不断促进培训、就业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有机结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积极培育素质型人口红利新优势。
为了提升劳动者素质和相关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培训措施:将农民工技能培训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强化目标考核,每年安排2.5亿元资金加以推进;坚持统筹城乡、统一标准、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的培训补贴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等。
高校毕业生是安徽省重点就业群体,引导毕业生省内就业,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徽省劳动者素质。为此,省人社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推动就业的合力作用。
与教育部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就业见习工作,每年开发4000个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与发改、招商等部门建立重大项目用工联动机制,通过重大招商企业用工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服务;与工商联建立服务民营企业联动机制,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对话会活动,支持民营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建立首都高校皖籍高校毕业生服务机制,与首都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共同做好包括就业在内的管理服务工作。
【记者点评】目前的就业不仅有总量压力,也有结构性矛盾;而劳动者要想获得更体面的工作、更满意的待遇,必须提升职业素质、就业能力,这就要求推动高质量就业。通过就业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工、在岗劳动者的职业素养;重点抓好大学生就业,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才能不断释放素质型人口红利。
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到创业带动就业
——降低创业门槛,推行准入领域、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场所限制、行政审批“五放宽”,所有省辖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创业园区实行一揽子优惠政策
近年来,从多渠道“稳岗增岗”,到突出创业引领、园区承载,安徽省不断增强创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创业引领,首先要做到让更多的劳动者想创业、能创业。为此,安徽省不断完善扶持创业政策体系,形成“组合拳”,在培育主体、减免税费、注册登记、资金扶持、场地安排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推行放宽准入领域、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场所限制、行政审批的“五放宽”,不断降低创业门槛。同时,将培训范围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各类有意创业的劳动者,把大学生的参训范围扩大到毕业前一年度。
2012年,合肥等4个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安徽省也成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最多的5个省份之一。此外,安徽省还将所有省辖市纳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范围,在全省范围内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还注重园区承载,使更多的劳动者易创业、创大业。创业园区叠加使用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创业者在各类创业园中均可享受 “一次小额担保贷款,全程指导和事务代理两项服务,减免税费、租金、水电三项费用,给予社保、岗位、培训鉴定、组织起来就业四项补贴”。目前,全省已建成626个专业化创业园(区),累计成功培育微型企业近4000户,带动47万人就业,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覆盖城乡的创业工作新格局。
【记者点评】创业能扩大就业、富裕民生。以创业带就业,不仅培养了社会创富群体,做大社会财富“蛋糕”,还源源不断提供新增岗位,促进了就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闻推荐
力争2017年产值2000亿元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