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鲍亮亮
在2009年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到2012年,它却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淘宝191亿元的交易额让不少商家瞠目结舌。
5年前,网购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2009年的淘宝“11·11”促销,初衷是模仿美国的“网购星期一”来为网购造势,虽然只有27个品牌参加,但那次活动却刺激了消费者的网购热情,当天5200万元的交易额远超平时业绩。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内多数行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包括网络零售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却意外繁荣。但那时候网络购物制约因素主要是 “不习惯”,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习惯而放弃网购,甚至因为缺乏支付工具。
到2010年,中国网购市场延续用户规模、交易规模的双增长态势。这一年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人,淘宝网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也开始力推诚信保障体系,这也降低了消费者转向网购的心理门槛。此后,价格不再是左右用户选择线上还是线下的唯一标准。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网络零售市场上。 2010年,淘宝网的“双11”成交额突破9.36亿元,超过了香港一天的零售额。
之后的2011年、2012年,“双11”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和
后期服务的保障,让消费者对于网购的接受程度越来
越高,”双11”当天的销售额也一路攀升到去年标志性
的近200亿。网购正式成为了消费者主要购物形式。
值得关注的是,“双11”从一个线上消费者活动,变
成了全体消费者的节日,不再只属于电商,也逼着传统商业模式转型发展。许多线下商场开始寻求电子商务转型——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年6月的数据显示,零售企业百强中已有近60家开展了电商业务。在安徽省,传统的零售企业如商之都、合肥百大集团等早在2010年就触网上线,目前销售业绩增幅也赶超线下门店。
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互联网成为“双11”的“主角”:每个手机终端就是一个触达用户的通道。在阿里巴巴COO张勇看来,未来的电子商务,将朝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作为网络零售的促销品牌,“双11”现在已成为一种行业集体行为和商业现象。 2012年“双11”,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第三方交易平台或者提前促销,或者同时开锣,都希望在这一消费狂欢中分得一块蛋糕。来自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总
额超过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
增速约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率的4.7倍,占当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的6.3%。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夏胜为)随着冷空气的到来,11月10日,省城合肥一扫纠缠近一个月的雾霾,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合肥市空气质量发布平台显示,该市监测站点当日PM2.5的1小时浓度值多数低于标准值75微克/立方米。 ...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