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难忘的暑期女神?
程晓东:章子怡,范冰冰。2009年章子怡监制主演的《非常完美》、2011年上映的合拍片《雪花秘扇》以及2013年范冰冰监制主演的《一夜惊喜》;这三部片子的主角包括一些女性配角让我印象深刻:拥有时髦的气息,强大的气场,坚韧的闯劲,独立的个性,非常符合中国社会当下女性的职场和生活状态,哈哈,我能说,很多宅男都从这几部片子中学到不少追女秘笈么?
夏云凯:张静初。《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的方达,她演绎的是一种仅属于中国女性的“平静”,在《唐山大地震》中表现得哀而不伤。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角色在儿子和女儿同时遇难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前者。面对这个选择,最能意会的莫过于中国观众。《唐山大地震》是一次对中国重男轻女从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完美的质疑。张静初在片中饰演的方达平静中透露着自尊。要说演绎香艳,中国不缺这样的女性演员。若要演绎一份平淡中的自尊,符合条件的也就屈指可数了。
聂海熙:梅根·福克斯。暑期是各路爆米花的天下,作为男性观众可能会更关注于各路枪战、爆破和超级英雄,这是每年一次美国文化大杂烩,不过暑期档是名符其实的用眼不用脑,所以还是系列电影往往更能让人有点印象的吧。隔几年就回来一趟的《蜘蛛侠》,《变形金刚》自然是其中翘楚。那说到女性角色,这里面《变》前两部的梅根福克斯势必满足宅男们对于女神的全部幻想。
施萍: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几年影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算是《暮色》系列了。其实我不是绝对意义上吸血鬼电影的忠实拥趸。单就这个系列的电影来讲,女主角性格特征非常鲜明,难能可贵的是在她那样的年纪她懂得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我难免会用自己的专业去剖析女主角的心理建构,爱情从来不是指向性的,也就是说你可以爱上A,也可能爱上B,女主角也面临这样的选择。显然,她是个犹豫之后敢于果敢的女孩。
内地暑期大片始于《十面埋伏》?
程晓东:2004年张艺谋大张旗鼓做《十面埋伏》首映时,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昭示着内地暑期档概念已经为人重视,尤其经过国师的消费和推广,效仿者蜂拥而上;2009年暑期档票房成绩叫人刮目相看;而2010年暑期档也叫“国产保护月”,出现严重的“大片荒”,还要与四年一度的南非世界杯抢人,12周才过亿;直到2011年《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大结局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惨淡局面;2013年《惊天危机》、《环太平洋》、《速度与激情6》的扎堆出现再一次抬高了暑期档的整体票房;从2014年6月起,基本每周一部进口片,让渐渐成熟的电影市场更加火热。
夏云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广电局引入了一批好莱坞影片走入电影院,给国人的“录像厅”观影经验产生了冲击。最为典型的例子来自于1997年好莱坞巨制《泰坦尼克号》。同年,冯小刚以一部《甲方乙方》激活了国产电影票房冷的尴尬。但中国真正意义上暑假档“大片”始于张艺谋2004年耗资3.1亿的《十面埋伏》。2007年,《变形金刚》创造了2.8亿巨额票房,而此时国产电影产量犹如雨后春笋般猛增,至此业内正式开始对这一档期浮想联翩。近年来,随着票房产出的连年走高,暑期档已逐渐成为与贺岁档相媲美的内地重要档期。
聂海熙:当好莱坞带着暑期档的优良传统和成熟的类型片划分在这个时间段赚了一大笔后,我们也在寻思着如何在这一块市场取得战绩。就我理解,虽然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学习摸索了好几年,近几年电影市场也极其繁荣,但目前国内暑期档还是停留在一个混战,甚至说混乱的局面。早期出现过试图走一个大制作大票房的路子,比如《十面埋伏》、《七剑》,包括后来的《赤壁》,属于熟悉的武侠题材加上大制作,形成商业大片的方式,《疯狂的石头》,黑马横空出世,以小博大的成功又使得后来同类题泛滥。
施萍:不太清楚。那我感性地说来吧,所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在我看来,就是好电影越来越多,可供甄选。
暑期电影功能趋于放松?
程晓东:电影市场与经济发展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经济形势不太好时,国民生活压力大增,灾难片、战争片等不太符合民族心理需求,所以你常常会看到一些没什么内涵的喜剧片、爱情片等意外风靡。记得当年香港电影市场衰落,星爷的搞笑电影大行其道,当时也是一个经济衰退周期,星爷在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好像就是,人们都不开心的时候,他让人们都笑了。暑期档影市,需要解压的不仅是学生,还有白领、精英等等。
夏云凯:其实,暑假档电影从它诞生的时候,功效就注定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暑期档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出现,而此时的电影基本上已经摆脱早期教育和宣传的模式,主要还是以娱乐性为主。在市场和票房的主导下,院线还是选择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来排期。譬如今年暑期档的七月份,基本上呈现国产片抱团与变形金刚的厮杀。
聂海熙:暑期档电影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娱乐化浪潮的旗手作用,炎炎夏日汗流浃背,再没有什么比进电影院吹着空调看一场痛快的爆米花电影更过瘾的事情了。在电影院大家更愿意看一些烧了钱的大制作或者集体娱乐放松,尽量减少思考、悲伤、费脑子的时间。花心思的事情还得放到从电影院出来以后呢。
施萍:陪伴大人和小孩消夏,一直都有这个功用。以往我们对于暑期档电影的感知,比如说儿童片吧,可能它真的就是针对几岁至十几岁的孩童编撰剧本;这几年,我感觉儿童片“长大了”,这可能也是考虑到追这系列的受众在成长,所以系列电影往往拍到后面也在日益成人化。这种尊重市场,尊重观影者的考量,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小时代》将暑期大片推向高峰?
程晓东:《小时代》的横空出世,让女性主义在暑期档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2014年《分手大师》、《小时代3》、《闺蜜》的扎堆出现,将会把女性主义推向巅峰。随着女性观影的需求增大,未来女性主义观影将会占据一定位置。而越来越多的电影会将视角转向到女性主义,以青春校园、爱情、职场为主的女性主义电影将会越来越多的占据电影市场一定份额。
夏云凯:2013年暑期档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抛开了影片价值取向不谈,我们看到了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导的暑期档电影。中小型成本的电影投资,却赢得了4.8亿的票房。我想,这就是女性电影中的“平等”气质,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理所当然的平等,而不是刻意为之。
聂海熙:看电影的主力军还是正在谈恋爱或者想要谈恋爱的家伙。谈恋爱中谁负责选择消费?谁负责乖乖掏钱买单?结果不言自明,谁是拥有发言权决定权的老大?不还是姑娘们么,姑娘的选择决定了《小时代》票房。
得女性者得天下?
程晓东:绝对赞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文化产业,而电影院是一个快速消耗文化的最佳去处,2009年全国不到5000块银幕,随着各个资本的不断投入,到2014年已经近20000块银幕,而合肥影院数量也从十几家到如今的四十几家;中国加入WTO,引进片配额慢慢增加,2012年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到34部之多,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在现今电视网络发达的情况下,国内各大电影公司如春笋般崛起,以华谊、博纳、光线 乐视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用独特的营销让更多的影片未映先热,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观影积极性。一句话,得女性者得天下,片方制片时考虑到女性;导演拍片时映射到女性,而中国女性构成了电影消费的主力人群,她们往往有权决定在男女约会或家庭观影时选择看什么。
夏云凯:内地的女性电影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从2009年的《非常完美》开始,华语女性电影的雏形才开始形成,接下来的《失恋33天》更是彻底将“小妞电影”推向顶峰。2013年的《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1、2》能分别拿下7亿、4亿、8亿的票房,原因就在于它们除了有年轻女性观众爱看的青春、爱情主题,还有年长女性观众钟情的怀旧、生子等话题。女性电影在2013年的抢眼表现提醒了所有电影人,千万不要忽视女人的力量。如今,在电影营销方面,所有的宣传团队都开始主攻女性受众,在电影中寻找各类女性感兴趣的元素,制造话题热点,吸引女性观众关注。
聂海熙:对的。在近几年,更高文化消费方式尚未养成,生活化娱乐消费吸引逐渐减弱,吃饭K歌看电影似乎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视作聚会交友谈恋爱的必备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女性的发言权往往是最重要的。
施萍:看电影女性最有发言权。在人们物质生活日渐丰盈之后,有关精神生活的消费层面,看看电影,有些片子是轻松愉悦的,有些片子是触动启发的,这都是不错的消费选择。尤其暑期档,陪伴孩子看一些颇具正能量的片子,是我喜欢的亲子节目之一。
新闻推荐
“风语者”会随风远去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密码总是能被日军准确破译。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家的军事机密被对手摸得一清二楚,这仗还怎么打呢?后来,美国人出了个奇...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