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鲁斯的视角——【城市地理】上
1976年,《新地形学》摄影展在美国开幕,这个展览的副标题是“被人改变的风景”。从这个中性标题看出,摄影家们在以实验的态度对待“风景”,“风景”在题材里就像标本一样。因此,摄影家大多采取大画幅相机去精确捕捉现场,以便彻底地还原和分析细节。
其中,罗伯特·亚当斯聚焦城市化进程给美国风景带来的微妙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纪实摄影的进一步深化。这种被深化的纪实性风景被称为“批判的风景”,是“新地理摄影”的代表。同样是痴迷细节和分析,但“批判的风景”与另一位以讴歌壮丽风光并被美国大众称为美国“道德寓言”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完全不同。前者是冷静观察展现被改变的“风景”,亚当斯是着力表现那些“亘古不变”的壮丽美学。一度时间,4X5和8X10相机再度流行。
无独有偶,同一年,德国多塞尔多夫的倍希尔夫妇也精心培育出一个摄影流派,这个流派重视摄影的分析和描写能力的探索,并产生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摄影家,成为德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就是“倍希尔流派”,它的代表人物简称“斯特鲁夫斯基”,就是托马斯·斯特鲁斯、托马斯·鲁夫、安德烈亚斯·古斯基。
其中,斯特鲁斯在20世纪70到90年代的主要作品都是由4X5大底片相机拍摄的世界各地的都市街景。和德国另一对摄影家贝彻夫妇相同的是,他们都采取了“摄影类型学”方法去编制客观性和细节中的历史发展特征及其隐藏其后的生活样式。
首先交代,在玩《瓦房》之前,我在城市里玩了很多年,和喜欢乡下一样喜欢城市。
《城市地理》这个题材拍摄于2007年至2011年。无疑,这个系列是向斯特鲁斯致敬的产物。斯特鲁斯对现代都市景观“平视”的分析和冷静展现手法无疑对中国城市的巨大变革提供了观察视角,对这个视角的借鉴正是拍摄《城市地理》的章法格式来源。相当一段时间,可能相当多的国内当代摄影家都已情不自禁滑向“倍希尔”的漩涡。
同样的“下意识场所”,同样的“平视和凝视”方式,同样的“旁观者”角色。只不过,《城市地理》把视觉半径缩小到一座城市——合肥,并非斯特鲁斯的“旅行”和“搜集”。
《城市地理》是“遇见和邂逅”式的,并非要企图编织现代城市的“图录和发展”。这,可能是和斯特鲁斯的不同之处。
新闻推荐
李开周 过猴年,吃一桌正宗宋朝年夜饭临近猴年春节,又听人感慨:“这年味越来越淡了。”之所以觉得年味淡,也许是因为旧时那些烘托节日氛围的礼仪、符号、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何不随宋朝风俗...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