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贺彬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从中央电视台9套正在播放的纪录片《千年包公》中看到,这首《书端州郡斋壁》五言律诗,是包公写给自己的明志诗,今天读来,让人生出很多感慨,受到很多启迪。
包公是合肥人,自幼我们便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打龙袍、斩驸马、陈州放粮、端州掷砚……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越过千年,他为什么还能如此生动地活在人们心中?这是因为,包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体恤民情、爱民如子,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人们需要这样的“包青天”。
“清心直道”是包公为自己打上的人生底色,也是他严格自律、清白做人的底线。 “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他管好小节、止住贪念的最好诠释。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拯由天长调到端州任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打着进贡的旗号,大肆敛取砚台,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大大减轻人民负担。他在任时没有拿过一方砚台。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包公任满三年离开端州时,端州砚工为了表达感激,托人送来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包公认为这事有污名节,不能收下,可是想退回去又不可能,他为了教育下属,坚守清白,毅然将端砚抛入江中。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包公一尘不染、严守底线的高尚品格。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当下,我们也应常存浩然正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家都知道,包公本是一个白面书生,但在京剧和豫剧等剧种演出的有关包公戏里,他都是以黑脸形象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在合肥市包河公园里的包公祠中,人们看到包公坐像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匾牌,上书“色正芒寒”四个大字,意为包公神色严肃,正气凛然,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能令不法分子寒栗,所以民间又称包公为“包黑子”,说明他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包公的三口铡刀更是他严肃执法的象征,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和逍遥于法律之外。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包公任庐州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以为可得到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扰乱官府的坏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很多教育和借鉴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管好身边人,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敢于担当的人。
体恤民情,以民为本,是包公的又一优秀品质。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就是他轻徭薄赋、敢于为民请命的最好佐证。据史书记载,公元1044年,陈州因为天气突变,粮食绝收,导致发生饥荒,但官员仍以“折变”盘剥百姓。为减轻百姓负担,包公写了一封《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反对京西路转运使以“折变”盘剥陈州百姓,并请求朝廷给予适当赈济。皇帝依折降旨,让包公陈州放粮救济百姓,救一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地百姓感激不尽,把这个故事加工成戏曲,传唱至今。包公还写了一个著名的奏折《乞不用赃吏疏》,文中写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也是他痛恨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学习包公精神,就是要弘扬他这种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包公清心直道的本色、铁面无私的品格、以民为本的赤诚,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是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优秀典范。包公精神,穿过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史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6月 19日是“父亲节”。当日,合肥市稻香村街道朝阳社区计生协会组织小朋友开展 “父爱如‘衫\’、手绘 T恤送爸爸”活动,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本报记者 徐旻昊 本报通讯员 盛洁 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