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的常莹,用17年的时间缔造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创业传奇,她具有睿智的市场眼光和过人的创新能力,善于在激烈的市场中抢抓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曾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是淮南市当仁不让的创业明星。
淮南通商农村商业银行
淮南市润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常莹企业信息企业名称 淮南市润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 址 凤台县城北乡注册资金 500万元 资产规模 1000万元主要产品产品商标
食用菌、果蔬研发种植销售,畜禽水产养殖销售
18岁开始创业,经过17年打拼,由1个厂发展到3个厂和一个农业公司、一个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从60万元发展到3000多万元,还安置200多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就业,安徽省淮南市润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莹演绎了一段创业佳话。
抢抓时机拓市场
1997年,18岁的常莹中专毕业后,放弃了在教育部门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凤台县顾桥镇创办建材厂。
刚开始的几个月,她的建材厂每月只生产100多万片空心砖,每片砖的煤耗将近3分钱,成本很高,而且出窑的砖不是老火就是夹生,产成品率很低。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常莹没有退缩,她虚心向同行学习,向技术工人请教,同时订阅了 《企业管理》、《砖瓦》、《中国企业报》等报刊杂志,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很快,常莹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生产管理方法,使砖的产量月增加50万片,煤耗大幅下降。
2003年顾桥煤矿筹备建设,急需大量的建材,常莹瞄准这一大好形势,迅速上马新型建材二厂,生产高掺量煤矸石的烧结砖,获取了丰厚利润。
2005年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建材产品再度走俏,常莹又适时创办了新型建材三厂,引进硬塑挤出生产线,生产全煤矸石烧结砖新型墙体材料,使企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得到长足发展。
创新转型求发展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的第四大农业产业,具有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2009年,常莹通过多方考察和市场论证,果断从凤台县凤凰镇流转土地200亩,成立淮南市润莹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反季节食用菌,利用废弃的食用菌棒做有机肥种植果蔬,使果蔬达到无公害绿色产品的技术要求。
2010年,常莹投资兴建了30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冷库、800平方米的钢架生产厂棚,修建了水渠及园区道路,购置了4吨高压灭菌锅炉、大型搅拌机、装袋机及各种制种制棒生产机械设备,并于2011年7月底从浙江庆元县菇星设备有限公司订购了成套烘干自动包装设备,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程生产体系。
与此同时,常莹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创基地,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开创了平原地区反季节香菇种植的先河,制定了安徽省夏季香菇种植标准,认证了3个食用菌新品种,同时引进了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等名优特新品种。
2011年3月,公司又吸纳全县3个乡镇8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生产,将基地面积扩大到3000亩,其中种植示范区200亩。使农民每亩增收3至4万元。
致富思源献爱心
常莹自己走上创业致富路,但没有忘记回报社会。顾桥村贫困户缪保秀由于常年患病,加之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孩子上学回到家,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常莹得知情况后,就把缪保秀安排到厂里工作,并资助其10万块砖和几万元现金,在镇上盖了四间新房。
如今,缪保秀不仅自己月工资1000多元,其爱人也被招进厂里上班。常莹十分关心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 2006年9月,她资助凤台县朱马店镇失去双亲的姐弟俩 4000元,使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常莹心系灾区,主动与县妇联和民政部门联系,向灾区群众捐款近3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创业17年来,常莹用于助学济困、修桥铺路、抗洪救灾等方面的捐款达20万元。
刘荣海 本报记者 曹荣
新闻推荐
高举“普惠”旗帜 创新“三农”服务邮储银行发力现代农业金融服务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关乎社情民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成立7年来,高度重视“三农”服务,积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创新“三农”金融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成为...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