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 歙县新闻 休宁新闻 黟县新闻 祁门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黄山市 > 黄山新闻 > 正文

此生风云散去,万千气象开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皖籍气象学家叶笃正逝世,曾为本报创刊十周年题词

来源:新安晚报 2013-10-18 08:21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皖籍气象学家叶笃正逝世,曾为本报创刊十周年题词

10月16日18时35分,我国气象学大师、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叶笃正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叶笃正祖籍安庆,新安晚报记者采访中获悉,他生前一直牵挂着安徽。他不仅在本报创刊十周年时欣然题词,还在晚年致信安庆市政府,呼吁保护家乡古祠堂。

为本报创刊十周年题字

“创新,创新,再创新!”

青年叶笃正

叶笃正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七十余载。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术界对叶笃正的评价是,他使中国的气象研究变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最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与世界保持了同步。叶笃正院士常说“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而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

在叶笃正院士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本报曾以《“他让世界信服了中国!”》为题专门对此进行过报道。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

这位学界的泰斗十分挂念自己的家乡。2003年元旦新安晚报举办十周年庆典时,叶笃正院士还曾亲笔题写贺词——“创新,创新,再创新!”以此表达对于家乡媒体的关心与祝福。

叶笃正生平

1916年,叶笃正出生在天津。

1930年,进入南开中学,因参加学生运动差点被开除。

1935年,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叶笃正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8年,回到西南联合大学,转学气象。

1940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研究所。

1943年,与冯慧女士结为伴侣。

1945年至1948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回国工作。

1979年至1987年,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任科学院特约顾问。

2013年10月16日18点35分因病去世,享年98岁。

叶笃正给本报创刊十年的题词,刊登于本报2003年1月1日版面。  

本报记者 刘玉才/摄

叶笃正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摄于1981年5月)。

始终挂念科大和他的学生

安大老教师回忆叶老轶事

随身带小本子

记录灵感

“创新立校,科教报国,不走寻常路,敢为天下先。”

昨天,新安晚报记者联系上了叶笃正的弟子,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学院的教授陈月娟,她说听到导师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难过,正在订前往北京的机票,想去送送他。

1958年陈月娟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学习,叶笃正是大气物理专业的主任,给他们上《天气动力学》课程,当时教材也是他本人写的。在那个班上,后来出了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中国防灾减灾首席科学家王昂生等。

“他对科大很关心的,每次来合肥都要来看看我们的情况。” 陈月娟说,叶老不仅是任课老师,还是她研究生的导师,接触也比较多,“九十年代时有一个‘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在黄山开会,他还来问我们专业和系的情况。”

陈月娟说,2008年以前她还经常在学术会议上碰到叶老,他身体还挺好,2008年恰逢科大五十周年校庆,他们班上的几个同学准备牵头写一本《大气科学若干前沿研究》,还专门去叶老家征求意见,他还很健谈,一直提写书的注意事项,并且很详细地询问科大情况。“当时我就问他,能不能来参加庆典,那时他因为癌症开刀,行动不是很灵便了,他就说来不了了,还要我替他表达一下祝愿。”那一年科大校庆,叶笃正给科大题下了“创新立校,科教报国,不走寻常路,敢为天下先”的贺词。

即便年事已高,叶老仍坚持工作,自己阅读文章,还帮别人修改文章。“只要身体好,气象部门的会,各种学术年会,在北京的他都去。”陈月娟说。

秦品端是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人口专业的退休教师,一直致力于皖籍院士的传记采写。昨天他告诉新安晚报记者,自己曾拜访过叶笃正三四次,对他有很深的印象。“以前每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我就去北京拜访他,还去过他的家里。”秦品端说,刚开始认识叶笃正的时候,他介绍自己是来自家乡的,他也很愿意交谈,也很关心家乡的发展。

秦品端注意到,叶笃正家里有很多书籍,桌子也很乱,但他从来不叫别人整理,因为乱中也有序,他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秦品端说,叶笃正很少闲着,一直很勤奋地工作,叶笃正有一个小本子,睡觉时就放在旁边,出门就装在身上,为的是随时记录灵感,便于之后思考,“所以他九十多岁思维还非常清晰。”

2008年之后,秦品端没有再见过叶笃正,但每年春节他都给叶老发一封电子邮件,写一些祝福健康的话,虽然老人家没有回过,但他认为叶老一定收得到。

叶笃正名言

◎“治学上,要求实、求实、再求实,认真、认真、再认真。”

◎“一个人搞不成科研,要培养一个团队,大家一起做。”

◎“我最不喜欢唯唯诺诺的学生,我喜欢敢于和我对话的学生。他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敢和我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

◎“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演出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个舞台,对我来说,这个舞台是科学院和大气物理所给我的;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

曾写信回安庆保护宗祠

“根深才能树大,要是把我们的根砍了,我们的后代就没有立身之本了。”

2009年,安庆市政府相关人士收到一封来信,写信人竟然是科学泰斗叶笃正。他在信中说,他获悉家乡因土地开发危及叶氏宗祠——耕经堂,提到保护叶氏宗祠并非是一家一族之事。

安庆市文史专家张健初昨天向记者回忆,叶氏宗祠位于大桥开发区地块,由叶笃正曾祖父、陕西巡抚叶伯英于清光绪二年所建,当时已出让为居住用地。叶家出了很多名人,其中叶笃正家族是这个祠堂中最荣耀的一支。当地村民想把这个祠堂保留下来,他们就写信给叶笃正,希望通过他来呼吁。“当时也有异地重建等方案,但最后都遭到了反对,现在这个祠堂保留了下来,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亮点。”

如今各方已经达成共识,叶氏宗祠仍坐落在原址,安庆市城乡规划局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规划分局的李局长告诉记者,叶笃正的那封信经过各级批复下来,很多部门的人都看到复印件,他在信里除了提到了祠堂的年限,还表达了一番心愿。

在公开的资料中,记者找到了当年信里的一段内容:“如果仅仅为了目前的经济发展把历史上在安庆城区唯一留下的家族祠堂拆掉,或将其周围环境破坏掉,我们不但有愧于先人,也更失于后人。在我们谋求现代物质生活之时,千万不可忘掉我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少的历史遗物,根深才能树大,要是把我们的根砍了,我们的后代就没有立身之本了。”

本报记者 陈牧

新闻推荐

时光彼岸的凄丽之花

今年夏天异常炎热,烈日如鞭。8月底,石玉坤兄嘱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写点文字。诗集名为《从清溪抽出丝绸》,仅看这名字,我心头就一阵清凉。我与玉...

黄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黄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此生风云散去,万千气象开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皖籍气象学家叶笃正逝世,曾为本报创刊十周年题词)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