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樊成柱 文/摄
核心提示:今年两会,“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当务之急要做好哪些工作?日前,记者约请黄山市部分“徽州三雕”传承人及能工巧匠就此展开讨论。
A
余四春:一生干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徽州石艺坊的余四春今年63岁,有着40多年从业经历。
说起“工匠精神”,老石匠道出心里话:“现在学我们这行的人少啦,不仅工作苦、条件差,而且枯燥无味,一年到头穿不上几件新衣服,大冬天摸着凉石头,双手冻得通红,父母哪忍心孩子受这罪?”在余四春的石艺坊,他指着两个石狮子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传统的徽州石狮子,和北方的不一样,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秀气中带着威武,从远处看就像活的一样,这个跟我们徽州文化的传承有关系。徽州石雕也一样,文人气息重,耐看。”谈及传承,余四春说:“我一辈子都在做石匠这一件事,如今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共带了8个徒弟,现在他们个个都是顶梁柱。真希望他们能把手艺练好练精,一代代传下去。”
B
蒋永青:“工匠精神”是传承延续的精髓
对于“工匠精神”,徽州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永青认为,徽州传统工艺有着悠久历史,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和师傅传授给他的学艺规矩是相通的,是他们手艺人一代代传承延续的精髓。当年他在拜师学艺时,师傅就教导他做事必须做精做好,要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切实掌握操作基本功,不断完善工艺,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随着时代进步,客户对雕刻产品会滋生更多个性化需求,从材质、创意到包装,甚至是品牌,都将追求独一无二,这就需要手艺人认真践行“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技艺、打造品牌。
C
方乐成:传承人培养要创新
徽州三雕(砖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乐成从1980年开始专门从事砖雕,将砖雕艺术融入现代园林、酒店、宾馆、户外广场等装饰中。
方乐成认为,“工匠精神”能在政府报告中提出来,这是对手艺人最大的鼓励,说明国家对文化传承非常重视,但现在砖雕这门手艺的传承依然不容乐观。“徽州三雕并非每个人都能做,把客户提供的一幅画变成墙上的雕塑,需要一定的悟性和艺术天赋。同时因为是和砖石打交道,每天吃灰尘,又苦、又累、又脏。”方乐成说,“传承需要创新,传承方式也需要创新。随着徽州三雕的市场需求一年比一年旺盛,更要提高人们对徽州三雕的认知度。同时,传承人要和学校加大融合,吸引更多人接棒传承。
D
朱岱: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歙砚雕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岱军人出身,半路出家,十几年如一日,凭着对歙砚的着迷和对徽文化的热爱,作品多次获专业大奖。
谈及“工匠精神”,他说,工匠离不开“做”字,更多的时候,“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气质和追求,这就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像对待生命一样精心呵护。今天的非遗传承人仍然需要边生产、边学习、边研究,缺一不可。手艺人不光要有动手能力,还要具备理论修养,在传承中寻找时代性,“眼高手能”才能算合格的手艺人。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被压缩,手工艺生产要靠成熟的技艺,而技艺的养成并不是仅仅了解技术原理就能做到,这其中的习古、审美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积淀。
朱岱表示,有着千年历史的歙砚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会为之努力终身,让更多人传承这种传统技艺。
新闻推荐
□ 记者 李小云晨刊讯 电动车现如今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也已逐步上市销售,且备受人们青睐。不过,无论是电瓶车还是新能源电动汽...
黄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黄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