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学军
“村级组织在农村工作中主体作用难发挥,村干部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较淡薄,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弱化……”如何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这些问题?休宁县给出的答案是:建立“五个清单”,探索实施农村工作“村为主”机制,切实扎牢基层组织“服务根”。
做法:“五个清单”定事定岗定酬定务定效
从今年2月开始,休宁县在全县157个行政村中创新推行“村为主”机制,以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县里根据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明确提出建立“五个清单”:一是合理定事,建立任务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把乡镇工作科学划分为一般性工作、时段性工作和基础性工作三大类十小项,实行“清单管理”,由村级组织、村级干部对单领取。同时设定任务清单最低值,作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二是因人定岗,建立责任清单。根据“两委”干部实际情况,因人定岗、因事设岗、科学定责。该县还培训村干部1257人次,为“村为主”机制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分类定酬,建立保障清单。建立“县级补助为主、乡村两级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县、乡、村7:2:1的比例分级承担。据统计,该县今年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平均每村达到8.3万元,是去年的2倍;村“两委”正职年均工资2万元,“两委”其他干部1.2万元,比去年增长1倍。今年,县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村级为民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建设。四是阳光定务,建立公开清单。把村务具体为党务、政务、事务、财务“四务”,出台《村级“阳光四务”管理办法》,从县级层面制定“四务”公开目录、“四务”公开表。五是星级定效,建立考核清单,并根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等情况,设定0-5个星级评定参考指标和相应分值,实行百分制评分,年底以星定酬。
成效:党组织就在身边、村干部就在身边
“村为主”工作机制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村干部“空岗化”、活动场所“空置化”、干群关系“空心化”等问题,同时增强了村干部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了形象,提高了威信。党员群众普遍反映,现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村干部就在身边,矛盾化解简单了,问题解决容易了。
“村为主”工作机制实施后,该县农村工作呈现出“四个转变”:
从“充当配角”到“担当主角”的转变。对村干部工作状态的改变,陈霞乡陈霞村党总支部书记胡昭辉深有感触:“实行‘村为主\’,村里的事得自己拿主意、想办法,还必须得干好。”通过提升待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传导压力,村组干部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主动担责、实干争先意识明显增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多了,消除了误解、隔阂和疑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从“三多二少”到“三少二多”的转变。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村为主”机制的实施,全县农村工作呈现出可喜变化:实施前,群众党员直接到乡镇、到县反映问题多,直接到乡镇、到县找人办事多,直接到村书记、村主任家里办事多;到村委会办事少、村干部主动服务群众少。实施后,直接到乡镇、到县反映问题少,直接到乡镇、到县找人办事少,直接到村书记、村主任家里办事少;到村委会办事多、村干部主动服务群众多。据初步统计,1-6月份,休宁县县乡两级直接受理农村信访件、接待农村信访人次同比下降75%。
从“统抓统管”到“抓常抓长”的转变。通过乡镇政府简政放权,把常规工作下移到村,逐步让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独立管理好村务政务,挑起农村工作的“大梁”,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建设美好乡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官”和“生力军”,有效打破了乡镇对村级事务“大包大揽”、“统抓统管”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村干部服务群众经常化、常态化。岭南乡仅有20名乡干部,“村为主”机制实施后,从繁杂的村级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的乡干部们腾出更多精力,抓招商、谋项目、促发展、惠民生,今年已引进项目2个,引进资金超过5000万元。
从“里外不是”到“上下点赞”的转变。“现在办事直接到村委会去,每天都有村干部在上班。村干部干得好不好,我们说了算”。这是“村为主”机制实施后群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通过干部坐班、晾晒事项、岗位公示、绩效考核、激励奖惩、“四务公开”等举措,改变了以往村干部布置工作遥控指挥、难事坏事往上一推、群众办事忽悠着吹的现象,实现了门常开、人常在、事办好,拉近了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扎牢了为民服务根基,赢得了党委的称赞、群众的“点赞”。
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村为主”较好解决了乡镇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责任下压的问题,形成了村级干部“要我干”到“我要干”、“干什么”到“干成什么”的工作格局。休宁县的探索实践带来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村组干部是“压仓石”。实施“村为主”,是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讲政治、守规矩、重公道、有本领、善服务、威信高的村级干部队伍。要确保工作“接得住”,把本该由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职责“物归原主”,就必须因人施教,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要确保干部“坐得下”,村组干部像机关干部那样每天定时定地点上班,就必须逐步推进村组干部公职化进程,严格落实坐班制,强化督促检查。要确保事情“管得好”,让老百姓得到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就不仅要发挥村书记主任的作用,还要调动其他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绩效管理是“磨刀石”。科学考评是实施“村为主”机制的活力源泉。“村为主”只有构建起县协调、部门指导、乡镇主导、村落实工作格局,才能确保工作机制的顺利实施。只有通过制定既讲究科学性,又着重透明度的考评考核办法,实行绩效与待遇挂钩,发挥考评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才能增强村级组织、村组干部的“PK”意识,才能使村干部行有方向、干有目标、肩上有担、心中有责、手中有力。
激发村组干部工作动力,关心关爱是“吸铁石”。在解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及村干部待遇问题上,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金,化零为整,确保经费保障。同时,也只有“提薪惜岗”,建立健全村干部工资报酬正常增长、离任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五位一体”的激励保障机制,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想方设法干好事。
落实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党员群众是“试金石”。“村为主”开展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群众的评价。村组干部只有心中有民,多为民办事,才能让群众露出更多的笑容。如此,也就能测出干部的能力,量出干部的作风,试出干部的民心。
新闻推荐
□休宁县委组织部干部监督举报中心主任 张辉胜作为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如何争做沈浩式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一要有“想干事”的积极态度。沈浩没有把挂职作为“镀金”的“跳板”,...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